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一、绿色债券前景广阔
(一)绿色债券的定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渐突出,全球环境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将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幅度限制在超出工业化前水平的2℃以内成为努力的目标。为适应“绿化”经济中需要的大量投资需求,绿色债券应运而生。根据国际通行定义,绿色债券是为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或气候减缓和适应项目而开展融资的债券。
(二)绿色债券的主要特点
目前,在国际市场中绿色债券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绿色金融产品。2014年发布的《绿色债券原则》(Green Bond Principles)是国际上多家银行达成的自愿行为守则框架,对绿色债券认定、信息披露、管理和报告流程给予了界定。从设计原理来看,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没有什么不同,即都是债券发行人向债券持有人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偿还债券本金及固定或可变回报的一种合约。不同的是,绿色债券具有清洁、绿色、期限长、成本低等显著特点:一是在投向上,募集到的资金需要投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改善供水环境投资、低碳运输、节能建筑等与绿色发展相关的领域。二是投资者通常具有绿色偏好或绿色组合的需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具有绿色投资偏好的投资人日益增多;同时提升社会美誉度和品牌塑造的需要,也使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会选择绿色领域以丰富其投资组合;部分绿色领域投资因涉及技术创新、业务专营、可持续发展,投资回报还比较高,因此,出现一些长期投资人选择可持续指数下的投资组合往往还高于一般组合的投资收益。三是发行主体比较多元,因绿色领域投资中包括了环境保护、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需政府支出、扶持或非盈利性的项目,因此发行人可以是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可以是商业银行和企业。四是融资期限一般较长,这是由绿色发行人追求可持续的目标或绿色项目运行周期所决定的。五是受益于政府的优惠扶持,可能的财政补贴、贴息、税收优惠、银行监管优惠等措施会使得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为融资结构创新也提供了较大空间。
(三)绿色债券发展潜力较大
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绿色债券市场有望持续快速拓展,到2014年末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将达400亿美元。同时,绿色债券的产品创新也不断涌现。绿色债券由大多数资产挂钩型向资产抵押型转变,一些更高层次的金融衍生品也在尝试,美国和英国正在做绿色资产收益支持的绿色债券。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 Bonds Initiative)预计,2015年绿色债券总发行量将达到1000亿美元,增长幅度将达60%。人们对绿色债券在经济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形成共识,正如世界银行副行长、气候变化问题特使蕾切尔•凯特(Rachel Kyte)所说:“绿色债券为低碳发展创造了一种新型资金流,这一点很重要。不仅如此,绿色债券还具有使资金从传统的化石燃料投资沿着更清洁方向流向可构建全世界低碳未来项目的潜力”。
从国内市场来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能源短缺、污染状况长期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中国债券市场在经济绿化道路上还需迈出更积极的步伐。一是中国的绿色经济转型需要巨额资金。据统计,至2020年我国环境投资计划约需要5万亿人民币投资(包括1.7万亿的空气污染治理、2万亿的水污染治理),资金仍存在较大缺口。绿色债券清洁、绿色、期限长、成本低等特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方向,是未来要大力发展的重点产品之一。二是绿色债券能够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创新。绿色债券作为当前国际前沿的金融创新产品,与我国债券市场“扩大发行主体范围,丰富债券发展方式”的改革思路相吻合。近年,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债券作出了积极肯定的响应,要求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发展适合不同投资者群体的多样化债券品种。2014年,由浦发银行主承销的国内首单“碳债券”——10亿元中广核风电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涉足这一领域,充分运用这一新兴的金融市场工具,吸引更多资本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服务。
二、有必要积极发挥银行在绿色债券市场中的作用
(一)银行在中国融资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首先,以银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仍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逐步走向更加开放和市场化,但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居民高储蓄率的情况下,中国仍然是一个主要依赖间接融资的经济体。从社会融资内部结构来看,2014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122.86万亿,其中人民币贷款81.43万亿,占比66.3%;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规模24.91万亿,事实上也主要依赖于银行信用的支撑;而债券和股票融资仅为15.48万亿,占比为12.6%。总体来看,目前银行在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中仍处于核心地位。
其次,银行在中国债券市场投资主体中仍占主导地位。中国债券市场始于1981年国债的恢复发行。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总结了国内外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加快市场化改革,逐步放松政府管制,使得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国际排名已从2004年的第21位攀升到2014年的世界第三,亚洲第二(BIS统计)。但是,从债券市场结构来看,目前银行间市场占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份额。2014年,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人民币债券11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10.7万亿元,债券发行量占比为97.3%;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达35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32.4万亿元,债券托管量占比为92.6%。而银行又是银行间市场的核心参与机构,2014年末,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法人机构投资者和其他类投资者持债占比分别为63.6%、10.9%、25.6%。另外,在非金融企业信用产品方面,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托管量远超过企业债。从债券发行量、债券持有量和债券市场工具创新等方面综合来看,银行仍是目前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
第三,中国债券市场品种结构失衡。一方面,虽然单就规模总量而言,中国债券市场已经较为庞大,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仍然远远不足。目前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占GDP比重为50%左右,远低于日本和美国200%的比重。另一方面,中国债券市场仍存在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如,在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国债、金融债迅猛发展的同时,以社会信用为基础的债券业务规模偏小。2014年,公司信用类债券累计发行5.2万亿元,占人民币债券发行总量的47.2%。
分析上述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信用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一是企业信息披露不到位,存在软约束。我国已经按照股票的信息披露制度初步建立了债券的信息披露制度。但从实际运行来看,由于债券市场的多元管理,导致对信息披露监督和奖惩的机制标准不一,而投资者又过多的依赖于监管部门信用,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因此目前整体的信息披露质量状况较为一般,发行人缺乏及时有效信息披露的动力。二是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信力不足。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大都是政府部门或人民银行的附属机构,独立性不够,市场化第三方评级机构有缺乏足够的公信力。信用评级的技术、经验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导致评级结果的市场号召力有限。三是信用违约处理机制有待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对发行企业的违约处理通常因社会稳定的需要而使得承销商负担损失的压力较大,制约了承销商的积极性。
因此,在直接融资不能对投资者产生足够吸引力的情况下,资金提供方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里或者通过银行进行投资,这也是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甚至各类“宝宝”们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样的局面也在逐渐改变。2014年3月,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因公司流动性危机,无法按时支付2011年公司债券利息,“11超日债”正式违约,成为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也结束了公募债券“零违约”的历史,打破了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
(二)银行在发展绿色债券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总体而言,银行在绿色债券领域将具有资源、标准、流程、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一是具有丰富的债券资源。一般而言,银行承销的债券发行人都是与其有着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优质信贷客户。在已有长期信贷业务基础上,增加同为债务融资工具的债券发行及承销业务,可以帮助投资者对发行人的了解,降低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提升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银行还拥有庞大的机构和个人投资人客户资源,可以很好地发挥中介桥梁的作用,帮助发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从而扩大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知名度,提升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具有绿色客户或项目选择的专业能力。有效的挖掘客户或项目是银行长期业务发展的专业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客户或项目的定义和选择上已经有较好的基础。以工商银行绿色发展的经验为例,一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战略。自2007年以来就在同业中率先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绿色金融机构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树立起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制度体系。2014年已印发61个行业信贷政策,覆盖了全行85%的公司贷款和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绿色经济领域。在行业投向上,鼓励和引导全行积极支持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领域的信贷业务。同时,对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从严控制“两高一剩”行业投放。三是制定完善了绿色信贷分类标准。借鉴赤道原则和IFC绩效标准,按照贷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客户全部贷款分为4级、12类,并与客户评级和质量分类结果关联,实现了对客户环境和社会风险的量化管理。
三是具有标准化的审批和风险管理流程,能较好地平衡投资者风险和收益的能力。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我国银行业大多已形成了较为严谨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流程、技术方面更为规范,这个流程经过国际先进经验、模型和国内信贷实践检验之后,可以提升市场投资人的可信度。例如,工商银行对环境与社会风险实施全过程监控,建立健全了总分行分工负责的环保风险预警和防控工作机制,密切关注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动态和相关的环保风险信息,对环境与安全生产违法违规企业及时下发风险预警通知书,并建立挂牌督办企业名单,加强跟踪监测与督导,实现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因此在债券市场上,银行无论是作为发行人还是承销商,都能够起到增强信用、防范风险、保障收益的作用。
四是银行发展绿色证券可以进行多维度创新。首先,多重角色下的产品创新。资本市场主体创新在于引入更多的合格投资者,扩大投资者群体规模和层次,促进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多样化,活跃市场交易,推动市场发展。银行无论是在发行人、承销商,还是做市商等多重角色上,都可以开展积极有效的产品创新。一方面,银行可以作为企业的代理发行人,建立健全投资人的资金池,做多个债项集合的创新。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直接的发行人,做证券化的产品创新。例如,工商银行现有6500亿的绿色贷款,可以作为证券化所支持的贷款资产进行证券化融资,满足企业项目前期的股权、债券、搭桥等资金需求。目前工商银行正在研究提供低碳企业股市债市直接融资、融资租赁服务,积极探索开发银行类碳基金理财产品、碳资产证券化、碳交易CDS等结构性金融工具和碳金融理财、碳交易指标代客买卖等产品,提升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能力。其次,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吸引更多投资者。未来预计政府将借鉴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融资优惠政策,采取政府风险缓释基金、债券贴息等方法降低债券发行人成本,采用绿色债券所对应的信贷不计入存贷比等各种手段,大力推动绿色债券发展。银行将紧跟国家政策,在担保、增信等方面出台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对绿色领域实施精准化的产品创新。第三,制度标准体系将更加完善。一方面,对产能过剩产业实施“总量控制”、“行业限贷”和“环保一票否决”制等限制性政策,有效地遏制产能过剩产业的投资。另一方面,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授信审批体系,并建立绿色发展指数,向社会媒体定期发布,树立银行绿色品牌,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促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综上,银行将在机构治理体制、政策标准体系、产品服务体系、行业分类体系以及流程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出台一整套的措施,更好地支持绿色债券市场发展。
(三)银行发展绿色债券将带来明显的正外部性效用
首先,提升金融机构服务绿色产业的能力。当前,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多采取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抵偿部分利率上升压力,金融机构主动负债工具不足,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在中长期项目为主的绿色产业领域的经营主动性和风险承担能力。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行金融债券可以作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与绿色信贷中长期融资项目类型匹配,能有效解决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同时还可以成为主动负债工具,改变商业银行存款仍占绝对比重的被动负债局面,降低金融风险。
其次,有利于健全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从国外经验看,一个发达的市场往往源于高度均衡的制度建设,源于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通常表现为,债券发行便利与投资者保护同等重要,效率与公平兼顾,市场与监管并重,信息披露透明充分,发行人、投资者及评级、法律、会计等各中介机构相互制衡。随着银行更加积极的介入债券市场,有利于丰富我国债券市场产品种类,促进金融衍生品创新,同时也将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完善,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加快市场化约束机制创新,搭建更加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
总之,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对我国绿色债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将使社会储蓄加快转换为有效投资,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投资的增长,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同时更加可靠和透明,能够实现帐户核算、资产托管、代理支付等封闭运作,能够有效降低社会资金的成本,实现银行、发行人和投资人的多赢局面。
三、相关建议
(一)高度重视绿色债券市场的培育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节能减排等重大国策需要借助于证券市场,需要绿色债券的大力支持。绿色债券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证券市场的延续,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强大的资金募集能力和价格发现功能,促进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进步,也可以凭借各行业不同的市盈率或估值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技术。因此,政府、银行等都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大力支持。
(二)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进行绿色债券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绿色债券这一产品可能带来的巨大商机,择机适时介入。尤其是具有财政政策支持类的基础设施结构化融资项目,不仅涉及单个项目的金融业务,还将涉及相关方的存款、结算、项目产业链上下游一系列业务机会。借鉴中广核风电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的成功经验,运用自身牌照全、资源广、渠道多的优势,积极研发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债券产品,不仅可以提升银行形象,而且还可以在市场上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的研究,逐步完善包括发行人、投资人等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的风险管理机制,做好相应风险管理流程的制度设计。
(三)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绿色债券的政策规定
一是运用税收、贴息政策手段,加快培育绿色债券市场主体。借鉴各国政府管理经验,可以制定一系列从绿色信贷规定到长期价格机制的政策举措,如实施上网电价补贴、对绿色债券的发行实行差别化利率等。也可以运用公共财政工具和手段保障绿色债券发行的规模、流动性以及收益回报。如对绿色收益债券、双重追索权债券给予政策支持;利用税收激励机制,对绿色债券给予利息收入减免税优惠;为公共基金设定绿色使命,等等。二是监管部门应建立针对绿色债券发行的激励机制,如允许银行机构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在存贷比等考核上给予优惠。三是加强债券市场信息披露管理。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加强信息分析与监测。四是完善债券评级制度。对目前的评级行业发展模式进行相应改革和调整,以提高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