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1 支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产品创新
尽管转型金融产品还没有统一的发行框架与原则,但是很多市场机构围绕着转型和支持低碳发展领域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模式,更符合高环境影响企业转型融资的需求。
1.1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
与绿色债券不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募集资金通常不投向特定项目、资产或活动,而是用于一般用途。但要求债券条款与发行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挂钩,如果关键绩效指标时限内未达到(或达到)预订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将触发债券条款的调整。
挂钩目标包括关键绩效指标(KPI)和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其中KPI是对发行人运营有核心作用的可持续发展业绩指标;SPT是对关键绩效指标的量化评估目标。KPI与SPT的设定较为灵活,高能耗企业可与自身单位产值能耗指标挂钩,高水耗企业可与单位产品耗水量挂钩,高碳排放企业可与碳排放、碳减排有关的企业行动等指标挂钩。企业KPI的设计,能够深入贴合企业自身绿色转型痛点,量化挂钩债券募集资金产生的环境效益。
1.2 转型债券
转型债券是指为支持适应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募集资金专项用于低碳转型领域的债务融资工具,重点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环办气候函〔2022〕111号),试点领域包括电力、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八个行业。转型债券是绿色金融的有益补充,也是可持续金融的子品种。发行转型债券需在募集资金用途、转型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认证和募集资金管理四项核心要素等方面满足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要求。
1.3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主要包括五个关键部分:关键绩效指标(KPI)的设定、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的校验、贷款结构(包含相应惩罚机制)、执行情况信息披露、审核可持续发展表现。这与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发行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与发行债券不同,可办理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企业更加广泛,可选择的挂钩指标也更加丰富。
1.4 ESG表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
ESG表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在指标选择上具有多样性,通常在环境、社会和管治三个维度分别选取可量化的指标,来敦促企业在多维度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ESG表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体现了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的力度和ESG决心,也体现了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产业的要求和原则,可以倒逼企业在ESG方面加大投入,加强ESG信息披露,为银行精准投放绿色信贷提供了一套新的标准和模式以及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1.5 碳减排表现挂钩贷款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自己的碳表现,渴望通过与碳减排、产品碳足迹等与碳排放相关的指标挂钩的贷款。目前已经有多家机构落地碳减排表现挂钩贷款,助力节能降碳,如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湖州银行等。
2湖州银行打造特色转型金融产品实践
湖州银行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法人城商行,自2016年起开始探索创建中小型绿色金融特色城商行,结合绿色项目建设周期、成本需求、政策优惠等,先后推出“绿色园区贷”、“全域生态贷”、“低碳先锋贷”等一系列碳金融产品,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金融发展,满足了更多元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涌现出包括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首笔碳配额质押贷款、全省首笔强村光伏贷等首创性产品。
2.1 精准服务本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湖州银行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加大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优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2021年,湖州银行结合湖州绿色产业发展特色和自身市场定位,聚焦企业痛点,围绕客户需求推动产品创新,推出“碳配额质押贷”、“强村光伏贷”等多款绿色金融创新产品。
2.1.1 碳配额质押贷
湖州银行按照“重点营销、批量运作”的思路,为企业制定以碳排放权质押等组合担保方式进行融资的服务方案,形成标准化的“政府+银行+企业”的“碳配额质押贷”贷款模式,并由专人负责、专业团队跟踪服务、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等。截至2021年末,湖州银行已累计发放“碳配额质押贷”超2000万元,同时近20余家首批储备客户正在陆续收集材料审批办理中。该产品将全国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浮动情况纳入贷款全周期,不仅有效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也拓宽了企业低碳融资渠道,协助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2.1.2 强村光伏贷
湖州银行发挥金融媒介桥梁功能,联合政府、区县级平台公司、村集体等相关主体,引入由区县平台公司控股、各村级经济合作社入股的强村公司,负责光伏项目的铺设、管理、融资等事项,形成标准化“政府+银行+村集体+企业”的贷款模式。截至2021年末,“强村光伏贷”已覆盖德清县、南浔区、吴兴区、安吉县等80多个村集体,累计授信超过4亿元,实现年均减少消耗标准煤3292.0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453.81吨。该产品将绿色能源、低碳发展、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传导和普及给乡村和企业,不仅解决了光伏铺设的融资难题,同时推动绿色电能转化为经济收入。
2.2 打造新型碳金融产品“低碳先锋贷”
“低碳先锋贷”是湖州银行将ESG评级体系、碳效评价模型、工业碳效码紧密融合的转型金融创新产品。该产品通过将碳金融理念和相关评价标准引入信贷流程,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化发展。同时,运用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模型工具,实现了企业各阶段碳效率的精确识别,为企业提升碳效水平、为银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2.2.1 将ESG理念引入绿色普惠评价体系
湖州银行利用“绿色金融+大数据”思维,对企业开展包括碳表现在内的ESG评价,自动测算ESG评价分值,为贷款准入、信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围绕自身定位及当地产业特征,创新搭建包含企业碳表现以及适用于小微企业的ESG评价指标体系,并将ESG评分纳入信贷客户“违约率”模型,在提升湖州银行对信贷客户履约能力预判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同时,将信贷政策与客户碳减排表现挂钩,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倾斜。
2.2.2 运用碳效评估模型引导企业低碳发展
湖州银行结合企业用能情况、碳排放、运营管理等指标,构建企业碳效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一键测算评定企业的绿色等级,并赋予相应的贷款额度及利率政策。同时,基于该模型评价结果将企业划分为“积极支持”、“鼓励提效”以及“转型发展”三类,为不同的企业类型赋予不同的绿色金融普惠产品。“积极支持”类的企业碳效评级越高,产品政策越优惠;“鼓励提效”类和“转型发展”类的企业如期实现碳效提升目标,也会给予优惠利率。
2.2.3 碳账户动态支持和评估企业碳效表现
湖州银行创新打造信贷客户碳账户管理体系,对企业工业碳效码变化进行动态跟踪,实现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评价。根据《湖州市银行信贷碳排放计量方法指南》,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精准核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通过系统化标准流程的开发,实现对企业碳排放表现的定期监测,并深入挖掘企业碳排放信息价值,深化碳评价结果在信贷领域的运用,以金融资源引导小微企业控碳减排。
3 对支持商业银行探索转型金融产品的未来展望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逐步推进,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的相关政策会越来越多,转型金融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商业银行在转型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应更有作为。
3.1 加快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商业银行应深入了解、识别不同产业客户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特色需求、针对客户画像精准匹配产品和服务,开展产品定价、风控等要素的创新。一是设立转型专项贷款金融产品,转型专项贷款既可以是增量贷款,也可以是存量贷款产品的转换,通过优惠性的转型贷款,调动企业群体转型的积极性;二是积极与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合作,推动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开发支持转型活动的担保产品,为符合转型条件的高碳企业以及转型的低碳项目提供风险分担机制,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转型项目融资的成功率。
3.2充分利用现有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要针对煤炭、煤电、钢铁、化工等高碳行业,开展转型金融信贷政策传导工作,就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激励机制,调动各分支机构发展转型金融的积极性。一是要将各分支机构的转型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列入到全面综合考评指标体当中;二是要提升转型金融在综合评分中的权重;三可以设立转型金融特别奖惩措施。对于转型金融发展不力的机构或个人要实行重惩,以提升奖惩措施在发展转型金融中的杠杆力量。湖州率先发布了区域性转型金融路线图,从界定转型金融活动、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创新转型金融工具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
3.3 加强合作交流
一是加强银政合作对接。商业银行应加强与政府的联系沟通,因地制宜支持核心区、重点区建设,服务当地绿色低碳产业投融资活动,共同打造地方特色绿色发展示范项目;二是加强与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性金融机构对转型金融的参与能够使商业银行获得低成本的资金转贷;三是加强与研究机构合作。通过专业机构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大对绿色信贷智能识别、环境效益测算、碳核算等功能模块的应用,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转型发展示范效应。
3.4 加强风险管理及专业能力建设
一是有效识别转型中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有效识别、监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二是逐步建立碳核算的能力。对商业银行而言,企业和资产的碳核算方法和数据来源是商业银行开展气候转型风险分析和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前提,这也就要求商业银行需建立一个健全且完善的碳核算体系,能够更好地规划和落实减碳措施;三是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商业银行应当完善岗前培训体系,可以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对员工开展转型金融政策、转型金融业务培训,还可定期举办行内转型金融产品培训,使员工能够掌握更多的转型金融知识,为开展转型金融业务奠定人才基础。
本文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德愉撰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