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蔡宇:进一步发挥绿色保险在气候及环境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2020-12-30   

....

文/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蔡宇



编者按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暴发,导致全球产业经济休克性停摆,进一步推动了各国政府与投资者重新审视传统的增长模式,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和责任投资逐渐成为国际共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坚决贯彻绿色发展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中包括要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

导语

绿色保险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气候及环境风险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对绿色保险产品服务的评价机制,加强对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促进保险资金发挥投资特点的相关机制等。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保险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保险包括两部分:从保险公司的负债端来看,是指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从保险公司的资产端来看,是指保险资金绿色投资。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来看,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重视对气候及环境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因素的管理,是绿色金融最重要的特点。对金融机构的环境风险进行研究及评估的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各类金融机构在从事与绿色金融工作相关的环境风险分析时,主要关注两大类风险: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是指各种与气候及环境相关的自然灾害和事件造成损失损害增加的风险。转型风险是指为应对气候变化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环境政策、技术创新、声誉等因素的变化产生的风险。准确识别风险、科学量化风险,是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保险是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手段。进行风险分析并进行保险风险管理,是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评估及管理物理风险方面,财产保险业有着较长时期的专业积累。

图片

绿色保险机制对环境风险进行管理的途径

图片


关注金融机构环境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对于绿色保险在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功能作用有了越来越多新的发现和认识。

通过保险风险管理服务减少环境风险因素的影响

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在进一步持续,对环境系统正在产生广泛的影响,造成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洪水、山火、风暴等)发生频率增加,灾害损失增多。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发现,2005年至2015年,80%的自然灾害在某种程度上与气候有关。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保险业积极行动,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为减少因极端天气如台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不断完善保险风险管理服务,延伸服务领域。自2014年5月深圳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工作以来,深圳、宁波、广东、黑龙江、上海等地相继开展的巨灾保险试点工作中,巨灾保险风险管理内容包括了暴雨等与极端天气有关的自然灾害事件,积极探索运用保险机制参与当地的巨灾风险管理。2016年,在广东创新推出巨灾指数保险,包括台风、强降雨、地震三类重大自然灾害,政府、机构和市场协同建立“阈值触发、指数定级、精准快速”巨灾保险服务机制。台风来袭后,承保机构1天内立即赔付。2018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福建在全国率先探索堤防保险模式。探索运用保险机制,参与堤防安全隐患排查,提升修复资金的精准投放及资金到位速度,加强对江海堤防的修复工作,减少因台风、暴雨发生导致堤坝损毁造成的各类损失。在浙江温州,正在积极探索堤防保险“温州模式”。

2020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引发内涝、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及当地银保监局的指导下,保险机构迅速行动,做好洪涝地质灾害应急应对及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工作。一是积极开展灾前风险提示及风险化解工作,努力降低灾害损失。保险机构根据历年理赔经验、风险评估模型分析所掌握的信息,尽早开展了汛期风险排查,向高风险客户提出书面整改建议、提供现场防灾防损服务。进入雨季时,向客户发送防灾信息;督促并帮助客户将放置在低洼地带的货物、设备等财产转移到免受水灾破坏的安全地带,垫高存货;帮助客户加固防水设施、进行管道排畅。在暴雨来袭时,通过警保合作,保险公司派出工作人员在易积水的道路地段值守并竖立醒目标志,劝返过往车辆与行人。在暴雨中,保险公司理赔人员趟着积水,迅速赶到现场,参与车辆施救等救援工作,尽力帮助客户减少损失。二是加速办理理赔工作,助力客户尽早恢复生产生活。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查勘定损,简化理赔手续,运用科技手段创新工作方式进行远程定损、自助定损,启动预付赔款机制,以最快速度将保险赔款支付到位。三是配合当地统一部署,抽调青年骨干积极参与堤坝值守及修复工作,协助开展灾害道路清障、救援工作。

通过保险产品定价机制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

环境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在某一项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促使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之中,进行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利于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及经济手段,是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主要方式,如规定排放标准、要求进行更全面的企业经营状况信息披露、制定实施引导节能减排的税收规定、实行可交易的排放许可等。

近年来,我国在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下简称“环责险”)试点的过程中,保险机构会对投保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承保相关业务。对于确定承保的业务会根据投保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水平确定差异化的保险费率。在识别与管理气候风险方面,财产保险公司具有专业优势。保险标的物的地理位置、投保建筑物的建筑质量、投保企业应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等信息,是保险机构承保与洪水等自然灾害有关的保险业务确定相应的承保费率时需要全面了解的信息。

根据投保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状况收取差异化的保费费率,这种保险产品及服务定价机制,不仅是保险机构加强业务风险管理的需要,也是一种在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方面可以发挥作用的工具,促进企业改进环境风险管理以达到投保条件或获得保费优惠。为促使保险机构在开展环责险过程中收集的相关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信息进一步发挥作用,江苏无锡、浙江湖州等地在开展环责险试点的过程中,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正在探索建立相应的机制,将开展环责险业务过程中收集到的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信息分享给银行,作为银行为相关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决策的参考信息。

通过保险资金运用助力企业绿色化发展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正在持续增长,投资领域正在持续扩展。为推动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6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了《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绿色投资倡议书》。人保、平安等保险资管公司正在探索在投资流程中融入环境风险管理因素。

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完善、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对资产估值及投资领域的选择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认为,这对投资期限越长的投资,产生的影响越大。保险资金主要来自保险业务特别是寿险业务的准备金。寿险业务以长期限业务为主,从资产负债匹配角度,大量的保险资金须进行较长期限的投资。在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越来越重视在投资中考虑环境风险因素;作为机构投资者,不仅在投资分析和决策过程中关注环境风险因素,而且引导投资项目进行绿色化建设,防范环境风险。

图片

对于促进绿色保险进一步发挥环境风险管理功能作用的思考

图片


2020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完善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金融产品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银保监会2020年年中工作座谈会强调的工作重点中包括:加快保险资金运用改革,强化保险在灾害防护体系中的作用,加快发展巨灾保险。在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方面,尚待挖掘和培育的保险服务潜能是巨大的。保险行业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同金融业各个子行业及各行各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进一步建立健全对绿色保险产品服务的评价机制

在各地开展环责险试点过程中,无锡模式最早形成,各地开展试点工作时借鉴较多。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为,投入人力物力等资源积极参与投保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帮助企业查找环境风险管理隐患、为企业进行环境风险管理培训。2019年,应急管理部出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为促进安全生产,规定保险机构必须为投保单位提供事故预防服务,明确并细化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安全风险识别及评估、事故隐患排查等七方面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

对绿色保险产品服务的评价不仅要考察保险赔付率,也要考察保险机构为减少事故发生以及减损、止损提供的保险服务。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引导保险机构更加深入地参与事故预防,可以减少由于事故发生给投保客户和保险企业带来的损失;促使保险机构为立足本源、提升服务质量持续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的资源投入;能够将更多的风险转化为可保风险进而不断扩大保险风险管理服务领域。

进一步加强对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金融行业里,财产保险业对环境风险因素中的物理风险的研究最早、最深入。进一步加强绿色保险产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将促进行业提升在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方面的供给水平。同时,有利于提升对行业服务水平的公信力,促进保险承保端积累的环境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在更广领域发挥作用。浙江湖州是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2019年4月,湖州发布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评估技术规范》,这是国内首个绿色保险市级地方标准,为科学合理确定企业环责险风险等级提供技术支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该标准适用于全市六大类行业的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行业的环责险风险评估,包括80项静态风险指标和90项动态风险指标。

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保险资金发挥投资特点的相关机制

保险资金具有投资期限长,追求稳定收益的特点。目前,我国保险资金总体存在“长钱短配”问题,负债久期长,资产久期短。在绿色金融领域,很多融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期限比较长。通过加强合作,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既可以解决保险资金长期配置的需求,遵循市场化原则开展长期稳健价值投资,也能够进一步满足绿色金融领域的长期资金需求。

保险资产管理应进一步加强绿色投资能力建设。一是在保险资产管理战略和投资管理过程中,进一步重视环境风险因素;二是加强绿色投资专业团队的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对长期投资的考核机制。保险行业应进一步积极参与绿色投资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参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参与绿色资产标准建设;对丰富及完善绿色投资工具提出建议;参与探讨建立健全对投资项目进行绿色化建设的引导机制及环境风险管控机制。

进一步加强对新技术运用的引导

出于拓宽服务领域、加强风险管理、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的需要,保险机构积极探索运用新科技,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同时,积极主动了解和探索运用新技术装备。通过运用卫星遥感、气象监测等高新动态监测设备,保险公司可以了解海水养殖渔场的具体位置及经营情况。这为保险公司创新产品与服务、助力海产品养殖户加强对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的风险管理创造了条件。运用手机应用程序(App),保险机构正在探索创新服务流程,整合公司的专业力量,对一线工作人员排查投保企业环境风险隐患的工作进行远程指导,提升标准化服务水平。探索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因台风、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有可能会给投保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预警,对环境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帮助投保企业采取措施加强环境风险管理。运用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技术,帮助投保企业检测正在运行中的设备是否存在电气火灾隐患,并及时排除风险隐患,避免因设备电气故障导致火灾等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无人机、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新技术在森林保险等农业保险业务中的应用,有利于及早发现风险隐患,减少事故的发生及事故损失;有利于提高理赔工作质量、提升理赔工作效率。在泥石流等灾害事故定损中,探索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实现快速定损。

2020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增强金融产品创新的科技支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20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对支持财产保险公司提升数字科技水平工作细化了工作重点。推动行业向科技化转型发展,将进一步为促进绿色保险提升服务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加强对绿色保险保障功能及保险资金绿色投资的宣传介绍

加强对保险保障功能及保险资金运用特点的宣传,加强对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案例、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案例的介绍,不仅有利于促进保险业交流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保险机构加强相关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提升各方主动运用保险风险管理工具的意识,增进对保险资金运用特点的全面了解,共同探讨运用绿色保险产品及保险资金服务绿色发展的合作模式。

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基础研究工作

近年来,在开展绿色保险业务的过程中,为了助力相关行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保险公司总结实务经验,正在加强环境风险分析研究工作。2015年,人保财险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联合发布了《2014年度中国企业环境风险报告——基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视角》,这是我国保险机构首次利用保险数据发布企业环境风险报告。2018年,两家机构合作进行了中国企业环境风险报告的第二次发布。2019年5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组织多家财产保险公司合作完成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研究报告(2019)》,专题报告对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行业中保费规模居前、从业人员多、社会影响大的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和煤矿三大行业的相关安全生产经营风险进行了研究,包括建立环境、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制定并发布了三大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控指引。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基础理论研究、风险管理方法研究,是促进行业不断提升保险保障服务能力的基础工作。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11月刊,2020年11月5日出刊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