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作者|马骏 程琳「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前共同主席;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1期
过去十年来,在各类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倡议的推动下,许多国家政府和大型机构对发展绿色与可持续金融越来越重视,全球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实现高速增长,为新能源、新能源交通、污染治理和循环经济等项目提供了大量资金。根据笔者的初步估算,过去十年内全球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市场的规模至少增长了十倍。在这个阶段,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绿色金融市场方面的进展并不平衡。过去十年来,绿色金融的规模化交易主要发生在发达经济体和中国。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测算数据,2030年前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每年的资金缺口至少是4.2万亿美元,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建立起本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例如,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额最多的前20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两个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即使在已经宣布了绿色金融路线图的若干中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其绿色信贷占全部信贷的比重也只有2%左右,不到中国该比重的五分之一。
能力缺失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瓶颈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地绿色金融市场过程中面临多重障碍,如绿色标准缺乏、披露和认证能力不足、绿色金融产品设计和政策制定能力有待提升等。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针对绿色金融的官方标准,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在不涉足“洗绿”风险的情况下向绿色经济活动配置资源。另外,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企业的ESG信息和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信息没有明确的披露要求,使得投资机构难以识别和判断哪些项目是真正的绿色项目。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有巨大的潜在绿色融资需求,但缺乏可投资(有经济效益)的绿色项目以及挖掘绿色项目的能力,在面临严峻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风险的同时,也缺乏手段来缓解相关风险。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监管部门和专业机构缺乏建立绿色金融发展体系的人才、知识与能力。根据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绿金院)和世界银行联合发布的调研报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超过50%参与调查的金融机构认为,其内部资源严重匮乏,尤其是缺乏具有相关业务能力的人员,导致其难以开展可持续投融资活动。调研报告显示,30%~40%参与调查的金融机构表示,包括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在内的可持续金融市场参与者亟须进一步提升可持续金融意识及相关能力。即使是金融资源相对丰富、从业人员相关业务能力和水平较高的一些区域性金融中心,其在可持续金融方面也面临能力不足的问题。2022年,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网络(FC4S)发布的《2021年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评估报告》指出,各地金融中心在可持续金融体系建设方面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能力不足挑战,在可持续业务能力建设和相关人才方面也存在较大需求缺口。
此外,在推动落实《巴黎协定》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已就发展转型金融达成重要共识,比如,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在2022年提出的《G20转型金融框架》得到了G20领导人峰会批准。但市场实践表明,与绿色金融相比,发展转型金融在识别可信标的、开展信息披露、进行产品设计和保持公正性等方面的难度更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更大的挑战。
现有能力建设不足以满足需求
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需求早有认识,也做了许多尝试。比如,2021年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制定并发布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明确指出开展可持续金融相关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不少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倡议组织以及能力建设平台也都在积极开展与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相关的能力建设,例如,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国际金融公司支持的可持续银行和金融网络(SBFN)、《“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绿色金融全球领导力项目(GFLP)、各类行业协会[如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香港绿色金融协会(HKGFA)等]、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如世界资源研究所(WRI)、CBI]等都开展了不少能力建设活动。具体而言,GFLP在过去五年中开展和支持了三十余次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活动及一系列研究与传播活动,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多名参与者,其中大多数参与者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尽管不少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不少绿色与可持续金融相关的培训及技术援助,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协调,相关工作仍然面临几个问题。第一,对能力建设的投入总量十分有限,无法覆盖多数有需求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第二,许多能力建设提供者所关注的主题较窄,没有整合绿色与可持续金融领域的重点内容,难以形成较大的国际影响力;第三,许多能力建设活动覆盖的受众群体较少,内容开发的成本效益比较低;第四,许多能力建设活动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呈现,并不适用于教学目的;第五,许多能力建设活动以单独邀请的线下或线上会议的形式开展,不是结构化、系统化的课程,延展性有限,难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中国牵头推动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助力全球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发展的积极探索
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于2023年呼吁国际社会在可持续金融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能力建设服务,并在各服务提供方之间加强协调和合作。中国作为较早建成绿色金融体系并积极探索转型金融的国家,在国内外开展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方面起步较早,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在GIP、GFLP等相关能力建设项目的经验基础上,北京绿金院联合丝路基金、香港金管局、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路博迈基金等30多家国内外机构,在2023年10月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宣布成立“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SI)。CASI也被列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成果清单。CASI旨在为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更有效率和更有影响力的可持续投资方面的能力建设服务,支持相关经济体更好地发展当地绿色金融市场或者在国际市场获取融资支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CASI计划在2030年前通过线下培训、定制课程等方式为(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10万人次的培训。
为了克服各机构以“小规模、窄领域”“各自作战”的形式开展能力建设所带来的影响力有限、效率低、成本高、不持续等问题,CASI将建成一个全球性平台提供能力建设活动,并致力于:组织多方资金和智力资源,持续向全球近百个发展中国家提供“完整版”的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服务;整合成员机构开发的内容,避免重复性工作;通过协调和充分利用所有成员机构的传播途径,将这些内容传递给更多的受众;开发新的传播渠道,除了线下培训活动,还将开发多种形式的专业在线课程和网上传播模式;为特定受众(如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客户)提供定制内容或内容组合,使其更有效地满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在内容方面,CASI将通过开展相关领域的能力建设活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与可持续金融。
具体而言,CASI将以如下形式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能力建设服务。一是高效开展线上和线下培训。CASI将在东南亚、中亚、非洲、中东和拉美举办各类以能力建设为目的的研讨会、论坛,以及开展实地考察,内容覆盖绿色与可持续金融相关标准制定、信息披露、激励机制以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CASI还将开发和推广可持续金融证书课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覆盖大量受众、低成本的学习机会。二是开展定制化培训和技术援助。针对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定需求,CASI将开展小型定制化、模块化的能力建设,培养具备本土化绿色与可持续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此外,CASI还将与其他机构合作,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三是通过搭建知识共享平台,进一步促进国际合作。CASI将通过搭建绿色与可持续金融的知识和信息共享平台(包含工具、方法和实操案例),促进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