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 罗施毅
“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蔚然成风,绿色金融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今年的“两会”上,“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地方通过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探索有自身特色的绿色金融实践。兴业银行作为国内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多年来深耕地方绿金市场,服务地方绿色发展,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成为值得地方政府信赖的绿色金融顾问。
一、绿色金融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蓝海
绿色发展共识凝聚,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内涵发生深刻转变,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十分迫切,亟待将生态环境从发展的制约转变为新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新一届领导执政以来,新《环保法》施行,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日臻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广泛共识。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构建基础性的制度框架,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全面进入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新时期。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及其成员机构的大力推动下,绿金理念得以广泛传播,绿金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绿金政策先后落地推广,并在几十个研究项目上取得重要成果。以绿色债券为例,2016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2000亿元,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债市场。
绿色投资需求巨大,绿色资产质量优良。据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包括智能交通系统、城市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城市环保水务等国内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有望超过10万亿元,其中85%以上将依靠财政资金以外的社会融资来解决。由于绿色资产的公用事业属性,其弱周期、风险低、现金流稳定等特点受到青睐,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金融机构抢占绿色业务先机,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兴业银行的实践也打破了长期以来关于绿色金融“有名无利”的误解——以业绩增速看,近年来绿色客户的营业净收入、信贷规模、负债规模增长水平均显著高于企业金融板块的平均水平;从收益水平看,绿色资产的收益率不低于全行平均水平;从资产质量看,不良资产率仅为0.4%,资产质量优良。
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内外动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大潮,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规模持续拓展,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现有国际资源能源版图。“十三五”时期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2020年其增加值将达到GDP的3%,主要产品和设备销量将比2015年翻一番,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骨干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地方绿色发展的具体路径不断明晰,例如京津冀地区以大气污染治理为第一要务,长三角地区重点落实城乡绿色协调发展,南部沿海地区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长江中游地区以水环境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为核,西南地区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中和治理,为绿色金融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兴业银行助力地方绿色金融的探索实践
自2006年首创能效融资业务以来,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形成了完整的管理架构、操作流程、体制机制,积累了丰富的产品模式、客户资源与研究成果等。作为绿金委常务理事单位,兴业银行秉持“寓义于利”的价值观,致力于成为地方绿色发展的金融顾问。
1、政策研究
作为绿金委专家组成员,兴业银行先后参与浙江、福建、广东、新疆、江西等地绿色金融政策的研究起草和意见反馈等,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在“绿色金融国际研讨会”、绿金委年会等高级别国际、国内论坛上,兴业银行作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代表,多次参与地方绿色金融实践相关主体的研讨,与外国政府部门、国际金融组织,以及国家部委、地方政府领导,学术界、法律界、智库专家探讨推进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的路径。此外,兴业银行还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分行的绿色金融团队,协助各级政府制定绿色产业标准、绿色金融政策、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方法等,争当地方政府的“绿色金融智囊团”。
2、模式创新
绿色金融模式创新,往往来自于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融资主体的诉求变化。多年来,兴业银行通过深耕绿色环保市场,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和重点领域,并结合最新金融创新成果,涌现出一批优秀案例。2013年以来,浙江省实施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内容的“五水共治”工程,通过治水倒逼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建设“美丽浙江”。通过帮助地方政府制定一体化融资方案,综合运用绿色信贷、非标债权融资、绿色租赁、绿色债券、产业基金等多元化产品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涵盖了污水处理、污水管网、污泥处置、工业节水、水域治理、水源地保护等,实现328亿元融资投放,在浙江形成了“要治水找兴业”的良好口碑。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使社会资本实现长期稳定收益。2016年初,兴业银行、山西省财政厅、住建厅与北京首创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山西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PPP投资引导基金”,采取“省级母基金+市县级子基金”的双层架构,重点支持山西境内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等领域的PPP项目,带动总投资规模可达800余亿元。
3、环境权益交易
环境权益交易是在总量控制下,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排放权和资源能源使用权的最优化分配的一种方式,包括碳交易、排污权交易、节能量/用能权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近年来,环境权益交易试点在全国广泛开展,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对绿色发展的有益补充。兴业银行针对各类市场不同主体的需求,设计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以碳交易为例,控排企业可获得包括资金结算、融资服务、交易中介、资产管理等碳金融服务;目前已实现与7个国家级试点地区和2个经国家备案的 碳减排交易机构的合作全覆盖,提供包括交易架构及制度设计、资金存管、清算在内的一揽子服务,推动地方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在碳金融创新方面,先后在湖北、深圳、上海等试点地区首单落地碳配额质押融资、附加碳收益的结构性存款、碳配额售出回购等产品,并在碳基金、碳掉期、碳资产融资担保等领域尝试创新。
4、能力建设
随着绿色金融东风渐起,金融机构的创新实践持续获得地方金融、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组织、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国际机构等的关注,兴业银行也积极参加与绿色金融相关的研讨、培训等能力建设活动。针对各地方对于绿色金融理念宣传和实务操作的需求,本行积极配合绿金委在宣传培训上的安排,赴贵阳、深圳、福建、浙江、上海、北京等地进行巡展。此外,兴业银行还大力推动地方层面体系构建和能力建设,鼓励各区域分行与地方监管部门、金融同业、产学研单位共同成立省域层面的“绿金委”等组织,致力于整合区域金融资源,推动跨界协同合作,积极推广绿色金融理念,深入开展绿色金融研究,大力推进融资产品与服务创新,加速推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对于地方绿色金融的思考与建议
优化政策、夯实基础,是绿色金融长期健康发展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政策对于绿色产业正外部性内部化、环境效益货币化的推动,使得绿色金融的社会关注和投资需求的持续释放,许多细分领域都在政策红利、财政补贴的刺激下实现了短期内的爆发式增长,引发硬着陆风险和门槛过低等问题,有待政策制定者和市场主体共同化解。绿色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性、商业可持续是政策应予以重点保障的,建议进一步明晰和统一绿色金融的门槛、标准,并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匹配,包括地方政府的具体配套措施的落实。在绿色金融产品/模式创新方面,“首单”和“头条”带来的宣传效应对于市场初期参与者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而当产品逐渐回归金融本身的考量后,如何形成持续的市场推力,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就更加重要。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着力练好内功,谋求绿色金融从“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过渡,一方面挖掘绿色金融的内在盈利空间,通过优化管理寻找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加快产品创新、推进多元化业务发展,拓宽资产类型,适应绿色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产融结合、一地一策,是绿色金融的生命力、创新力来源。以兴业银行在各地开展绿色金融实务的经验来看,结合地方的产业基础、环境现状、发展定位,服务好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城镇化、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投资需求,是绿色金融工作者的使命感和专业性所在。例如在西北地区,生态相对比较脆弱、环境容量相对较小,而当地现存的产业中资源型、重工业占比较高,就应注重引导重化工业的清洁化、循环化发展,提升资源产出水平,并压缩过剩的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同时加大在绿色基础设施、环保治理能力上的建设;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及长三角地区,绿色城镇化进程较快,区域空间的腾挪转移、新兴产业和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比较集中,同时这些地区的绿色企业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和规模,急需拓宽融资渠道,服务外延式拓展;西南地区环境禀赋强、发展空间大,存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现实需求,有必要加强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同时加大末端治理的投入,在保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环境质量大致稳定、环境风险总体可控。
同业合作、携手共进,是绿色金融市场先行者的责任与使命。随着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和覆盖范围的扩大,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表达了参与意愿,但不同机构对于绿色理念的认识程度相差较大,业务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绿色金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至少涉及理念宣贯、体制机制建设、专业能力提升、专业产品与服务的创设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难度较大。兴业银行作为国内绿色金融业务的领先者和开拓者,有志于将自身的实务经验和管理模式与金融同业分析,将自主探索的成果为大家所用,促进绿色金融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实现理念与智力资源的共享、管理与科技平台的互通和产品与业务模式的推广。通过拓宽绿色金融“朋友圈”,让更多金融机构有机会深入了解绿色金融,知道怎么干、有什么好处,思考如何与自己的优势业务、区域特色和客户群体相结合。通过构建绿色金融的“生态圈”,普及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成熟,将国家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各项政策落地推广,通过“自下而上”的探索,发挥市场的力量,推动金融部门更好地支持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总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