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生态金融业大有可为

2015-05-06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作者:王 文  

根据美国几所著名研究机构联合推出的环境表现指数(EPI)来看,中国已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排列的世界132个主要国家与地区,中国环境表现综合排名为116,在空气质量上的排名更达128位。2013年第三季度重点城市空气报告,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

根据美国几所著名研究机构联合推出的环境表现指数(EPI)来看,中国已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排列的世界132个主要国家与地区,中国环境表现综合排名为116,在空气质量上的排名更达128位。2013年第三季度重点城市空气报告,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高达62.5%。此外,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对于如此恶劣的环境压力,尽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重任,但真正落实起来,却是行政监管手段乏力,环保资金投入捉襟见肘。

国家环保部的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额相比2010年下降了9.4%,仅占当年全国GDP的1.2%。而2010年的GDP增长率高达10.3%,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更是高达21.3%。

制约环保资金投入的重要因素在于,由于中国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政府治理环境的投入能力受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之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不均,各级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主体在财政分配上处于弱势。环境治理是长期工程,短期内很难看到经济效应,各级政府往往会以资金筹集与偿付能力为由,对环保资金投入不增反减。

由此看,拓展环境治理项目的融资渠道是急需解决的难题。行政改革与来自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环保双层重视是关键,但另一方面,调动社会与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社会资金吸纳到环境保护中去,也是一种可行性的方案。

根据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环保决不是只投入不产出的行业,更不是只亏不赚的产业。建立市场化的环保投资体制,吸纳私人资本进行环保投资,做大做强环境保护产业,本身就是一项既利国又利民、既发展又生态的事业。

尤其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大潮中,要真正治理好环境,更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是要多利用金融杠杆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调动市场能力,发挥社会力量。可见,生态金融业大有可为。针对目前生态建设资金瓶颈的难题,中国能够以创新模式寻求一种生态金融模式。

从政策角度看,可让央行牵头,参照铁路发展基金的模式,发行生态建设债券与生态基金,建立民间的环保生态银行,以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探索生态领域的众筹、私募等模式,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资金瓶颈难题,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构筑生态建设的金融改革方案与制度框架。

从国际角度看,可引入发达国家更多的成功经验,比如,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的节能减排项目、德国法兰克福等的环保银行。中国也可以尝试推行诸如全球中国生态基金等,吸引更多的国外有识之士与产业为中国环保做贡献。

从民间角度看,可大力发展民间公益生态金融业,鼓励企业家捐资,创新生态金融服务,立足于保证生态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为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建设资金流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我曾在《十问中国梦:给梦想多一点时间》一书中写过,拖累中国梦的,不只是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还有雾霾、水质等生态难题。中国梦的基石,不只是财富与收入,还应是生活环境的完善与优化。

本届政府称“要打一场环境保卫战”,以一种军人的姿态与果敢应对环境恶化,令人肃敬;除此之外,我认为,还要以金融家的睿智与巧劲,将政府、企业、民众的积极性彻底激发出来,合力打赢一场艰巨的“环境保卫战”。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该中心是中国首个生态金融智库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运营管理。中心主要围绕生态金融产业等课题展开研究,探索如何促进金融体系与绿色、可持续经济的融合;探讨如何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金融政策和法规。笔者记得,中心成立前,“生态金融”一词在百度上搜索仅有1条记录,成立后的半年,竟一下子跃升至上百万条。

所以,在这篇后记里,我首先要感谢两位前辈的信任与托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的高瞻远瞩,考虑推进生态金融研究,以及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慷慨捐资,设立生态金融智库。两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诞生以及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者。

2014年6月6日,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2500万人民币、考虑设立生态金融智库项目的仪式上,雨露校长就曾过一段至今耐人寻味的话:“这是国内首个将生态与金融相结合的智库项目。设立生态智库项目,既能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高效地提升大众对环保的认知,还将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思想交流平台,为决策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政策咨询建议。……东方园林依托一流高校,挂靠优秀智库,借助社会力量,整合国际资源,影响政策决策;设立生态金融智库项目,必将开辟生态金融研究的新篇章,开设生态保护与传播的新平台,开启社会舆论的新共识,进而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历史。”

2014年7月10日,我受邀参加了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当时的一场绿色金融专题讨论上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们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国俊、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项目联席主任Simon Zadek……这是后来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思想萌芽的起源。

2014年8月10日,这批好朋友在马骏、Simon的召集下,邀请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任顾问,还请了银监会、财政部、兴业银行以及保险、证券、法律方面的一些专家参加,正式成立了绿色金融工作小组,从绿色银行、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IPO、绿色评级、绿色指数、银行的环境法律责任、绿色披露、绿色数据库、绿色投资者网络等15个专题,并将专题研究的任务分给了与会者。

此后,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又召开数轮工作会议,渐渐地,小组与筹建期的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了。

2014年11月25日,以绿色金融工作小组的专家为重头参会嘉宾,2014年生态金融讨论会揭幕式暨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陈雨露校长、德国前总统霍斯特•克勒、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前罗马俱乐部秘书长马丁•李斯、何巧女董事长分别到场致辞并揭幕,正式标志着中国首家生态金融智库、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的诞生。

那场会议的与会论文经过半年的编辑与运作,终于成为了目前这本《生态金融的发展与未来》的文集类专著,第一次在中国阐述生态金融的意义。所以,除了感谢人民出版社的垂青,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马骏、Simon、安国俊、黄剑辉等绿色金融工作小组的诸位好朋友。大家心怀家国理想,心系社会发展,是共同的志向、纯粹的抱负让我们走在一起,并让这份事业越做越大。

2015年初,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承接了国合会委托的、中国官方首个绿色金融研究项目,在项目启动仪式上,潘功胜副行长透露“绿色金融”将写入中央十三五规划中的一句话,引起了数百家媒体的报告与转载。“生态”与“金融”如此快地进入了决策文本,可谓是应了天时、地利、人和之风。

2015年4月22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正式成为官方认可的组织。马骏博士当选为主任,也是实至名归,而《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一书的出版,也与本书的出版并行不悖、相互侧应,共同将生态与金融的大事业推向一个新高潮。

记得最早考虑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的英文翻译时,一度有人建议,是否用“green finance”这个国际认同度更高的词来形容“生态金融”。经过慎重考虑,我们还是选用了“eco-finance”这个更生僻的词来表示。因为生态金融其实就是绿色金融,而生态金融又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相对应,更代表着中国特色的语径。

事实上,从行政架构上,两者已不分彼此。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章程,秘书处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由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具体执行,这本身就是两者合二为一的象征。

当然,对于在人大重阳与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工作的同事而言,这种合二为一更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生态金融是一项大事业,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大事业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2015年4月29日于文化大厦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