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新闻中心 > 绿金新闻
2024年5月20日,中国-新加坡绿色金融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助理局长及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柯丽明(Gillian Tan)共同主持,来自中新两国30家机构的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在开幕致辞中,马骏表示中新绿色金融工作组自成立以来,在提升分类标准互操作性、可持续熊猫债发行、碳中和评估等方面取得了扎实的进展,双方对于深入开展合作具有高度认同和信心,相应的工作将有效促进资金的跨境流动,为实现气候目标贡献更大力量。柯丽明表示,中新绿色金融工作组是两国携手推进绿色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工作组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展示了中国人民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以及两国业界机构之间合作推动金融支持低碳转型的共同愿景。
会上,中新绿色金融标准趋同研究、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和碳市场发展等三个研究小组的牵头机构代表分别汇报了自2023年4月第一次会议以来取得的进展。
第一研究小组由人民银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共同主持。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介绍了我国在转型金融分类目录制定,并分享了转型金融地方试点案例。张蓓指出,我国已有22项地方性转型金融标准,其制定紧扣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和转型需求,并覆盖八大重点排放行业,地方政府通过多部门协同,通过项目推介、融资对接、财政支持等手段鼓励转型金融产品创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可持续发展司副司长林倍安(Lim Bei An)介绍了新加坡针对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共同分类目录(CGT)开展的对标和扩容工作,并建议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中较为严格的部分作为最佳实践。林倍安表示,中新双方还将持续推进CGT的应用,并积极考虑在中国转型目录发布后开展新一轮对标工作。与会金融机构代表建议,除了在金融产品贴标时使用CGT以外,还可以考虑将CGT融入业务逻辑、构建有关产品或投资策略、对标CGT开展披露等。
第二研究小组由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和新加坡交易所共同主持。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组执行负责人、董事总经理程达明和新加坡交易所董事总经理Herry Cho共同介绍了研究组围绕跨境绿色金融互通机制——“绿色走廊(Green Corridor)”开展的研究和试点工作。研究组认为,新加坡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市场乃至国际投资者连接的重要渠道,通过加强制度合作与协同,可以有效促进绿色与可持续资本的跨境流动,支持两国的低碳转型。2024年3月,作为试点,新加坡企业主体——凯德投资(CapitaLand)成功发行了首单10亿元人民币可持续挂钩熊猫债,为绿色走廊的扩容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研究组将通过促成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和方案的创新和落地,包括债券、结构化产品、基金等,为绿色走廊的机制化做好实践准备。
第三研究小组由北京绿色交易所和新加坡元宇宙绿色交易所(MVGX)共同主持。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介绍了绿交所在建立碳账户和碳核算平台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新加坡元宇宙绿色交易所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白波则对研究组最新的工作目标——数字化绿色项目数据库与评级支撑的绿色金融平台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研究组拟搭建“中新绿色金融平台”暨两国企业“碳账簿”和双碳评级平台的架构,将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试点服务对象,准备选择五到十家试点企业,通过北京绿交所的绿色项目库进行绿色等级评定和MVGX的碳足迹管理系统进行碳中和进程评级,并对接苏州银行、江苏银行、华侨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绿色信贷、环境效益资产、标化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及发行的机会。
随后,双方代表还就潜在合作议题——“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支持金融机构ESG风险评估”上分享了经验与进展。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太保产险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陶蕾分享了通过保险产品和研究保护受威胁物种和生态空间、助力实现生态价值等多个案例;林倍安则对新加坡金管局如何将自然和生物多样性融入现有的低碳行动框架展开阐释。在人工智能方面,新加坡金管局金融科技与创新司副司长李旭春介绍了新加坡金管局参与的Nova!平台在提高数据可得性和质量、监测绿色转型项目进展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共同主席高度肯定各研究组成果,并鼓励双方机构加强交流与分享,勇于创新,将合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