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发展碳金融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2017-09-12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蓝虹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建涛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

绿色金融和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两大重要的金融战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鼓励发展绿色金融”,“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是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特别是作为绿色金融重要内容之一的碳金融,目前正在我国全面快速发展,这必将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绿色金融和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两大重要的金融战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鼓励发展绿色金融”,“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是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特别是作为绿色金融重要内容之一的碳金融,目前正在我国全面快速发展,这必将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把中国碳市场建成全球碳定价中心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扩大,碳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绑定权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货币职能,将对促进货币格局多元化产生影响。因此,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将成为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绝好契机。

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为了让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和资金流,更为了从碳减排权中获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

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碳金融市场包括碳现货、期货、期权等金融及衍生品市场。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碳金融市场主要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交易市场,此外还包括远期、期货和期权等二级交易市场。

作为新兴的交易市场,国际碳金融市场自创设以来,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目前,国际碳市场已成为重要的大宗商品市场。国际碳市场在经济景气的推动下量价齐升,划出了一条异常陡峭的增长曲线,碳市场也因此一度被过份乐观地认为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头号大宗商品市场。

2011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1760亿美元,到2013年交易量104亿吨。目前全球碳市场在宏观经济普遍疲弱的背景下整体处于弱市盘整状态,2015年交易量仍然有60多亿吨,交易额500多亿美元,预计2017年交易量达到70亿吨以上,交易额600亿美元以上。  

随着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扩大,碳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绑定权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货币职能,将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贸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绑定权往往是该国货币崛起的起点。例如,煤炭催生了英磅,石油使美元崛起。在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日益重要的今天,碳资产作为大宗商品交易的主体,将会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深刻影响到一国货币的地位和价值。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金融开放的核心利益追求。在国际碳金融体系背景下,随着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迅猛发展,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着新的机遇。中国庞大的碳排放资源奠定了人民币在国际碳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中国碳市场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现货市场。

2016年全球碳市场覆盖46亿吨以上的排放量,中国碳市场覆盖接近13亿吨。2017年底预计全球碳市场将覆盖74亿吨以上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5%,覆盖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中国碳市场将覆盖40亿吨,贡献了几乎所有的全球增量,占到全球碳市场一半以上。2016年中国碳市场交易活跃,以北京碳配额的价格为代表,已经名列全球前五,北京碳配额价格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能开展碳期货,中国将成为全球碳定价中心,全球的碳交易将以人民币定价,提升人民币的国际价值尺度职能。

人民币有望成为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

目前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正在不断深入。碳市场从试点过渡到全国碳市场已成为2017年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而且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时,G20汉堡峰会召开,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可再生能源绿证交易等也开始试点,在此背景下,中国碳金融碳市场扩容,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按照2016年1月国家提出的碳交易规划,全国碳市场启动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行业的重点排放企业。

考虑到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包括行业数据基础、交易系统等尚未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初期,将不会纳入原定的八大行业,而是先纳入电力、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目前这三大行业配额分配方案难题已经解决。作为碳减排的主力军,电力行业的节能环保水平相对比较高,先进机组在一半以上,采用历史法确定配额,压力会小一些。水泥和电解铝是用行业先进标杆法,碳减排压力会大一些。
碳市场的扩容无疑值得期待,但进程却非一蹴而就。除了市场因素,还需要逐步克服非市场因素:

(一)继续完善行业数据基础:部分省份碳排放核查与复查工作进度严重拖后,而且数据报送质量较低,这也是国家层面决定首批只纳入电力、电解铝、水泥三个数据基础较好、占比较大行业的主要技术原因。碳排放历史数据作为碳市场的基础设施之一,离不开财政资金支持,部分省份在碳市场建设中投入的预算不足,导致数据基础建设滞后。

(二)地方利益的平衡: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碳交易试点省市各自提交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和注册登记系统的建设方案,各省份都希望全国碳交易系统落户当地,互相展开激烈竞争,纷纷重金投入,引起重复建设,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随后在5月上旬的方案评审时,北京提出各省市联合组建这两个国家级平台,得到专家和监管部门的高度认同。

(三)地方碳市场和国家碳市场的协调:全国碳市场年底前启动,跟8个试点市场并行。全国碳市场和试点市场未来如何合理衔接将成为市场趋势的热点。这种趋势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多层次市场结构,即全国碳市场覆盖八大行业门槛以上企业的交易,地方碳市场在所在区域内覆盖八大行业门槛以下的企业和八大行业以外的企业交易;第二种是交易所和做市商的会员结构,即各试点交易所成为全国碳排放交易所的做市商会员,从事开户、经纪、自营交易、保荐和融资等类券商业务;第三种是总分公司结构,类似总行和分行,全国碳排放交易所负责总部管理,地方碳排放交易所负责各地区交易业务执行,全国一盘棋。这一结构需要解决现有交易所股权分配问题,周期较长。

上述分析说明,中国碳市场将会快速发展。庞大的碳排放资源将使人民币有望成为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这就需要努力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争取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中的定价权,将成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碳市场的开放是必然趋势。碳市场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允许国外投资者开户交易,二是加快与其他国家碳市场的联接。这两方面的进展都能扩大人民币计价的碳贸易量。目前,中国的碳市场只有深圳湖北允许外资参与,导致外资开户数和交易量都很有限。而且只有上海与香港碳市场探讨了碳市场联接愿景,但并没有实施。在国际资金结算方面,目前参与中国碳市场的离岸资金只能先以其他通道入镜,兑换成人民币再参与交易,交易成本高。随着碳市场的国际化,碳交易项下的外汇进出需要进一步便利化。

“一带一路”低碳项目和碳金融体系构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除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外,投资“一带一路”国家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积极参与东道国的碳市场建设,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碳市场的影响力,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尤其是在南太平洋岛国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投资更受欢迎,这也是中国履行国际气候责任的义务。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可以覆盖水利、农业、森林、建筑等各个领域,而中国具有相关经验,可以采购国内的相关服务和技术,扩大人民币经常项目项下的国际流通。

目前,“一带一路”国家的碳市场发展缓慢,俄罗斯、泰国、土耳其、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碳市场正在考虑建设,需要中国输出碳市场经验,包括信息系统、行业技术、核查服务、碳金融服务等,具有潜在的技术贸易价值。

更长远来看,在“一带一路”国家碳市场设计阶段,考虑与中国碳市场联接,将事半功倍。碳市场联接后以碳信用为标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碳贸易将更加频繁,这将为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