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政策动态
近日印发的《四川省“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设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超过38%,设市城市人均公园绿地将达14平方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3%以上。
日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17〕33号),正式印发并启动实施《四川省“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提出了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和改善城镇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提升生态保护与建设保障能力、实施生态扶贫攻坚、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等十四项主要建设任务,为“十三五”时期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指明了方向。
《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设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超过38%,设市城市人均公园绿地将达14平方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3%以上。
《规划》提出,依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差异性,将全省分为成都平原区、盆周山地区、盆地丘陵区、川西北高原区、川西高山峡谷区和川西南山地区六大区域。在坚持保护优先、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实施生态建设与修复行动。
在目标达成上,“十三五”期间,四川将通过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和改善城镇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提升生态保护与建设保障能力、实施生态扶贫攻坚、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等十四项举措,努力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
与以往不同,《规划》首次明确,以世界遗产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地为载体,强化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保护与恢复,培育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构建功能稳定的点(块)状典型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