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政策动态

第三次中国-新加坡绿色金融工作组会议在新加坡成功举办

2025-07-14   

主要讨论了两国可持续金融标准互操作性、绿色与转型金融产品创新、科技助力绿色金融及碳市场发展等三个议题。....

7月10日,中国-新加坡绿色金融工作组第三次会议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助理行长及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柯丽明(Gillian Tan)共同主持,主要讨论了两国可持续金融标准互操作性、绿色与转型金融产品创新、科技助力绿色金融及碳市场发展等三个议题。来自两国30余家机构的70余人以线上和线下方式参加了会议。

图片

在欢迎致辞中,柯丽明表示,中新绿色金融工作组是双方开展绿色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这也是工作组第一次来到新加坡召开会议。一年多来,工作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充分展现了两国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和推动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实现绿色与低碳转型方面的共同愿景和努力。近年来,新加坡非常重视金融行业在推动实现净零目标方面发挥的作用,尤其是能源行业转型,希望工作组在这方面能够继续加强合作。

马骏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新两国通过工作组开展双边对话与务实合作显得愈加重要。自第二次会议以来,双方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包括推动出台首个《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推动新方机构通过“绿色走廊”机制在华发行绿色熊猫债;中方也在绿色金融试点、转型金融目录制定、自愿碳市场建设、可持续金融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双方进一步开展务实合作,推动绿色资金的跨境流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上,工作组下设三个研究小组的牵头机构代表分别汇报了自2024年5月第二次会议以来取得的进展。

第一研究小组由人民银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共同主持,主要关注两国可持续金融标准互操作性议题。双方同意继续就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和标准互操作性方面加强合作,包括扩大M-CGT参与经济体数量和覆盖范围,并鼓励市场运用。

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介绍了人民银行相关标准制定和修订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包括发布《绿色金融术语》和《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开展转型金融标准试点、研制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及蓝色金融目录等。张蓓指出,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已升级为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与首次发布的《绿色金融术语》一起,为债券发行和贷款管理等绿色金融实践提供坚实基础;电力、钢铁、建材和农业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在多个地区试用,截至目前试用地区发放转型贷款约550亿元,另有7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制定工作在加快推进。此外,研究编制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和蓝色金融目录,取得积极进展。

新加坡金管局可持续发展司副司长张思敏(Teo Shi Min)介绍了新加坡-亚洲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SAT),并表示该目录已引入转型活动和标准,并在新加坡本地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中得到了良好应用,为其他地区分类目录的编制以及高质量、可信的金融支持提供了重要参考。她还介绍了双方在增强不同分类目录互操作性上做出的努力,包括2024年末发布的《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该目录囊括八个重点行业共110项活动,符合该标准的首笔绿色银团贷款已于2025年6月落地。

第二研究小组由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和新加坡交易所共同主持,重点关注绿色与转型金融产品创新相关议题。双方表示,将继续推动中新“绿色走廊”建设,做好有关机制和示范项目的推广工作,并吸引东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行主体参与该机制。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组执行负责人、董事总经理程达明和新加坡交易所董事总经理Herry Cho分别介绍了研究组围绕中新跨境绿色金融互通机制——“绿色走廊(Green Corridor)”开展的研究和试点工作。过去一年,双方在该机制下推动首个M-CGT贴标可持续金融产品落地,并协助凯德投资(CapitaLand)发行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以来首单东盟企业熊猫债券。中新双方均表示,工作组未来将继续征求市场主体意见,推动提升使用“绿色走廊”的便利性,扩大M-CGT在金融市场的使用场景,吸引更多融资主体在熊猫债市场发行绿色与可持续债券。

第三研究小组由北京绿色交易所和新加坡MVGX绿色交易所共同主持,主要关注科技助力绿色金融及碳市场发展议题。双方表示将继续推动中新天津生态城试点项目的落地和推广应用,并考虑将该模式推广至其他地区的绿色产业园,形成规模效应。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在发言中,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内的医药产业园低碳改造项目为例,介绍了北京绿色交易所依托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在技术赋能碳减排挂钩融资产品落地应用方面的实践。他指出,后续北京银行将依据北京绿色交易所对项目碳减排目标实现的验证结果,为医药产业园提供不同融资条件的融资支持。天津生态城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周楠补充产业园区通过碳挂钩目标设定,预计生态城内产业园区每年平均减碳1000吨,最终实现产业园区年度碳排放总量不超过500吨的目标。

新加坡MVGX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白波指出,产业园区可利用双重可持续标准认证纳入项目库并签订挂钩服务协议,高效完成融资和目标验证。与会代表建议,该项目的技术、管理和金融产品创新模式借鉴至更多地区的绿色产业园区,形成规模效应。白波还介绍了M-CGT在跨境绿色投资验证、纳入SAT等多种整合应用情景,并提出在其他自由贸易区推广综合ESG应用服务的可能性。

在讨论环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苏赟分享了上海围绕绿色金融枢纽, 在转型金融标准建设、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碳市场发展和数据平台搭建等方面的探索经验的探索经验。截至5月末,上海已上线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产品,开发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推出覆盖200余项低碳转型技术路径的转型金融目录,同时创新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转型领域的试点项目,为其他地区提供重要参考。

星展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部执行董事施双莱(See Sang Lye)则分享了其绿色融资的整体战略与实践成果。星展银行通过人民银行碳减排贷款设施,跨境支持城市集中冷却系统建设,助力城市低碳基础设施升级;向风电项目提供绿色信贷,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并参与老挝大型太阳能项目投资,推动区域能源互联与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保险方面,中国太保集团董事会秘书苏少军介绍了集团在打造行业领先绿色保险体系方面的关键举措。太保集团制定集团整体低碳转型规划,首创涵盖大型活动碳中和、红树林生态恢复与航运碳成本指数等多款绿色保险产品;开展气候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构建区县级气候风险模型;并通过线上可持续发展课程、ESG评级系统及国际合作,持续提升绿色金融能力与标准互认水平。

国泰海通证券海外机构销售部总经理郭中宝介绍了其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战略,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运营,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实际行动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全球“净零”排放等。

工作组共同主席对各项成果予以肯定,并鼓励双方机构持续深化交流,勇于创新,携手推动绿色金融合作取得切实成效。在总结发言中,中方主席马骏表示,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而东盟地区作为将来全球人口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之一,存在大量的新增需求,包括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在此背景下,中新绿色金融合作除了将继续推进各工作组的议程之外,也可以进一步面向东盟,探索金融支持其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