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绿金案例 > 国内案例

转型金融案例汇编连载 | 浙江省编制《融资主体公正转型评估办法》

2025-09-04   

....

案例二  浙江省编制《融资主体公正转型评估办法》


一、基本情况

随着减碳降耗的纵深推进,存在因急功近利而采取“短促”举措的转型风险,如不在过程中及时补偏救弊,会因转型而造成失业、社区衰弱、能源短缺等不良社会影响,进而影响转型的可持续性。所以,公正转型成为判断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政策指向和路径选择,努力实现从高碳活动向绿色经济和更加包容公平的公正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低碳转型的重点。目前不同国家、地区和机构在实施公正转型过程中通过财政支持、金融工具、投资基金等渠道,为公正转型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而我国对公正转型的资金支持仍处于倡议和起步阶段,且缺乏评判标准。

针对该情况,作为浙江省唯一的转型金融试点城市,湖州市府办金融口与工商银行湖州分行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参照《G20转型金融框架》有关要求,通过市场调研、专家意见征询、内部研讨和同业评估认证后编制了《湖州市融资主体公正转型评估办法》(以下简称“评估办法”),在现有转型金融管理的基础上,搭建了适用于湖州市转型金融融资主体的公正转型评估框架,从员工、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这三个维度开展评估,通过贯宣公正转型的意义和必要性,扩大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了《G20转型金融框架》在湖州的全面落地。

二、创新亮点

一是通过分篮施策和分层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将投融资按碳中和背景下市场机遇与风险特征不同,分为绿色资产、棕色资产、转型资产三个资产篮,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实施相应的融资策略。对转型资产根据融资金额实施分层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二是通过量化评估和动态管理,提升可操作性。评估内容结合行业、地区发展实际情况确定,并以一张明白纸的方式,嵌入转型金融的信贷全流程管理。根据动态监测结果,对负向变化的指标,重新评估原有转型融资方案,并提出新的管理要求,发挥补偏救弊的作用。如在贷后管理环节发现诸如“劳动仲裁”等风险提示时,立即启动客户公正转型风险管理应急措施,责成企业开展整改。

三是通过政银合作,实现对公正转型项目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灵活运用授信条件和融资管理要求,鼓励转型金融涉及的融资主体评估转型活动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披露这些影响,并采取措施缓解这些影响。当地政府将公正转型评估结果纳入对企业的转型贷款财政补贴管理,对经评估认定为公正转型“正向”的客户,补助金额可在现有基础上,给予上浮。通过政银合作,实现对转型企业的“正向激励+负向整改”。

三、取得成效

该方案为统筹推进湖州市投融资绿色低碳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一是健全湖州市转型金融制度体系。该标准健全了湖州转型金融标准体系,推进《G20转型金融框架》在湖州的全面落地,为湖州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活动支持本地企业转型升级,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二是促进银行自身ESG建设。公正转型既与气候议题密切相关,也是重要的社会因素。作为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利益相关方,金融机构有义务、有责任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业务经营相结合。该办法的执行有助于提高银行自身的ESG评价。三是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该评估办法通过引导融资主体评估转型活动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披露这些影响,并采取措施缓解这些影响,引导客户在转型过程中,确保就业稳定和社会公平,确保社会主体都能享有公正、有序、可负担的可持续发展和气候转型。以“先立后破”的方式,发挥防微杜渐的作用。

四、推广条件

1.遵循通行准则。该办法以《G20转型金融框架》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明确的转型金融基本原则为遵循,确保在基本原则、核心要素、主要框架等方面,与通行准则保持一致,为向国家标准趋同奠定基础。目前,该办法已通过浙江省金融学会2024年度团标立项评审。

2.发挥专家力量。在研究制定过程中,结合市场调研、专家意见征询、内部研讨和同业评估认证,提升了办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展望与建议

一是建议做好公正转型的顶层设计。通过金融管理部门探索制定“公正性”指标体系传导给金融机构,用于衡量其转型计划执行过程中“公正”要素的落实程度。寻求流程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在现有的政策激励基础上,通过碳定价机制实现公平治理。依据“谁污染谁付费”或者“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形成“排放者付费”的公平碳治理机制。通过市场化碳交易工具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实现降低社会减排的总成本。

后续,湖州将根据应用情况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对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进行不断完善。一是丰富评估指标,如研究增加企业公正转型对于地区经济贡献度的影响;二是细化评估依据,提供具有操作性的评估指标验证要求,例如针对指标中要求的公正转型计划提供填写模板;三是完善评估方法,考虑对指标进行分类分档,对指标评价的方法、指标权重、结果进行分档细化。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