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绿金案例 > 国内案例
产品服务创新,是绿色金融体系的五大支柱之一。2024年,湖州市金融系统围绕绿色金融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开发了系列金融产品,涌现了一批创新案例,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更多“湖州样本”。本期主要介绍两个湖州市2024年度绿色金融创新案例,分别来自工商银行湖州分行和中国银行湖州市分行。
工商银行湖州分行
一、案例背景
经济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由于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的金融风险已经引起全球央行、监管和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的管理也逐渐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国家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具有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的独特优势和重大使命。2022年8月,湖州市率先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性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制度框架《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界定了生物多样性金融的支持范围,提出了包括绘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图、编制生物多样性敏感性行业目录等在内的重点任务。金融机构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管理,首先需要识别和评估相关经济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然而,可供金融机构使用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亟需开发和完善。
二、主要做法
(一)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方法学
本研究经过国际主流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方法的综合分析,提出评估的三个关键要素:影响驱动因子、区域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环境敏感性。在变量选取方面,本研究主要选取了项目建设面积、项目所处行业风险等级和项目所在地生物多样性重要度三个数据,并据此对生多影响进行量化计算。
1.行业风险等级(生物多样性敏感行业分析):本研究应用ENCORE工具,依次对中国工商银行湖州分行存量贷款投向所覆盖的行业进行依赖性和影响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区分行业风险类型并分别赋值。
2.生物多样性重要度(湖州市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识别):本研究对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湖州市关于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集成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信息,进行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划分工作,结合遥感评估量化数据,将湖州市行政区域按照生物多样性特征的重要程度划分不同等级,并依据每个等级的重要度分别赋值。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融资项目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流程
全面整合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至信贷业务的全周期中,首要任务是将生物多样性风险防控机制嵌入贷款的前期审查、中期执行及后期监控各个阶段。贷前阶段需对申请融资的经济活动所属行业进行生物多样性敏感分析,同时结合项目地理位置,深入排查周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识别潜在风险;贷中阶段需确保项目设计与实施策略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依据生态影响评估结果,定制风险缓解措施,减轻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贷后阶段要实施动态监测机制,跟踪项目运行后对环境驱动因素的实际影响,确保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以应对未预见的生态变化,维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三)后续研究方向
基于现有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流程,课题组未来将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法和数据图层的搭建工作。在评估方法方面,将进一步提升方法的精度和准确性,针对行业进一步细化其主要驱动因素,探索将自然资源开发和污染等生物多样性驱动因素纳入影响评估计算公式;在数据图层方面,将强化和地方监管部门的合作,增加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本底数据,进一步提升图层颗粒度和实用性。此外,课题组还将加强风险管理工作与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框架建议的衔接,以期推动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相关数据的公开和共享上取得更多进展,实现数据的透明化。
三、创新亮点
(一)简洁性和易用性:纳入评估考量的数据越多,评估结果准确性就会越高,但同时也会增加评估难度和成本。本研究探索了开发一套既能够全面捕捉重要信息,又具有简洁性和易用性的评估方法,通过结合行业敏感信息和地理位置的生物多样性状态,可对投融资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做简洁的量化测算。
(二)国际标准一致性:该方法可与国际认可的数据库(如IUCN物种分布数据库、ENCORE和SBTN数据库等)相整合,并能够将评估结果直接应用于全球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框架(如TNFD框架)中,确保评估结果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三)可量化与可比较:评估方法能够通过量化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具体的数值结果,便于理解和沟通,并能够推广至不同地区和行业,便于项目间的比较和优先级排序。
构建转型贷款实施规范
赋能高碳行业低碳转型
一、案例背景
高碳行业体量大、占GDP的比重高,这类行业的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环节。转型金融能够有针对性地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产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随着碳达峰时间节点的临近,它的重要性将不断凸显。
转型金融近年来虽然已在行业转型目录制定、产品创新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但仍面临缺乏统一标准、转型活动识别难、过程管理难等难题。中国银行湖州市分行积极参与制定全国首个转型金融团体标准《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贷款实施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通过完善转型金融服务流程、构建转型绩效评价模型、上线转型金融管理系统等措施,切实提升转型金融工作质效,努力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
二、主要做法
(一)立一把标尺,构建转型贷款标准
转型贷款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转型金融业务的主要形式,要求银行在符合信贷业务逻辑的同时,动态关注客户低碳转型绩效与风险。《规范》基于合规性、有效性、可控性原则设计了转型贷款业务流程图,明确了转型贷款在贷前调查、转型目标与方案、贷款审批、贷款发放及贷后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实施要求,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妥有序开展转型贷款业务。例如:在转型贷款流程管理中,要求在贷前调查阶段进行专项尽调,摸清企业能耗家底、转型路径和方案,审核降碳目标是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在审查审批环节,要求批复条件明确贷款资金用于节能降碳技改项目,列明转型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贷后管理环节按时评估、披露节能降碳成效,若未达成目标则应采取取消利率优惠、收回贷款等救济措施。
(二)建一个模型,科学筛选转型客户
为高效识别转型客户,该行以纺织业为例,针对全市规上纺织业企业构建了企业转型金融准入评价模型,用以筛选具有转型潜力的企业并为其提供转型金融专项服务。本模型主要使用综合评价法,搭建了包括准入层、建模层和分类层的评价体系,具体基于行内数据及电力、能源、碳效等外部政务数据,从碳减排绩效和高质量发展两个维度对库内企业进行分箱赋权赋分,并根据得分表现对企业进行分层,区分转型表现好、较好、一般、较差等不同情况,从而筛选具有转型意愿和潜力的企业,以便后续提供差异化转型金融服务方案。
(三)搭一套系统,全程跟踪转型活动
该行运用科技手段,率先搭建转型金融管理系统,将《规范》的“规定动作”嵌入业务流程。贷前阶段,系统收录了现有转型金融相关行业标准、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等参考文件,并提供分行业的《转型客户尽职调查模板》,指导客户经理评判其是否符合转型贷款要求,并开展尽调与数据搜集工作。根据尽调信息自动测算能耗水平,辅助客户经理合理规划设置贷款挂钩的转型目标。贷中阶段,系统将自动提醒进行阶段性时点的信息披露与目标评估,一旦企业阶段性目标未实现,或出现财务、环保、行政处罚、舆情风险,系统将自动预警,以便及时调整授信策略、采用应对措施。贷后阶段,综合企业转型目标达成情况、ESG分数变化、转型路径实施情况给予综合赋分,评定转型绩效,形成企业的“转型征信”。
三、创新亮点
(一)建立转型金融管理机制。在原有绿色金融战略规划、组织架构、政策制度、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信息披露等工作中融入转型金融相关要求,建立转型金融管理框架及业务保障机制,切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二)打通转型金融业务流程。聚焦贷前调查、转型目标与方案设计、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重点提升转型企业及项目评估筛选、转型路径与目标设置、转型目标完成情况核验与绩效评价等关键专业能力;探索通过ESG评价等方式全面监控转型客户的过程风险。
(三)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提升转型金融质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碳排放及ESG相关底层数据,搭建转型金融客户筛选与绩效评估模型,建立转型金融业务的线上管理工具,充分核算并披露转型金融业务的经济效益与减碳效益,作为转型金融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
供稿单位: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工商银行湖州分行、中国银行湖州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