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试点 湖州绿色金改的成绩与新困扰
2021-05-16
....
4月的湖州,绿树成荫。位处浙江北部的湖州,东邻上海,南接杭州,但在“劲敌”环伺的浙江,这一区位优势,并不足以让湖州突颖而出。绿色金改,给了湖州机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之后,已有几年积淀的湖州绿色金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试验区获批至今,累计已有200多批各地团队来湖州交流绿色金改。”4月下旬,湖州市金融办副主任黄丁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提及这一显著改变。一切都在加速,各种方案、计划、讨论及征求意见接踵而来。“大家一直处于忙碌状态,从上到下都在摸索。”湖州银保监分局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科科长徐华君感受趋同。络绎不绝的参访,筹建中的绿色金融培训基地,还有外界的高度评价,无不体现湖州的成绩,与打造绿色金融标杆城市的志向。随着广州近期碳期货交易所挂牌,上海碳交易所也将于6月正式揭牌,以及在北上广深等“大玩家”意图“下场”绿色金改之后,享有先发优势的湖州,不得不思索,在强者如林的地方角逐中,如何走好下一步。
试验区都做了什么?
时间回到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广东、浙江、江西、贵州、新疆五省(区)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彼时绿色金融方兴未艾,先行者欧元区探索方始。五省八个试验区试点周期均为五年左右,其中浙江湖州市、衢州市重点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称“两山”)在金融方面的实现机制,创新绿色金融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服务;广东侧重发展绿色金融市场。而据黄丁伟回忆,早在2015年“两山”理念提出与中央层面明确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前夕,湖州政府就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的设想。 “我们发现,生态产业最后的落脚点在于金融支持,因此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人行湖州市中心支行牵头按照争取试点、先行实践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启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报工作,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向国务院提交试验区创建总体方案的城市,既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也服务于绿色制造。”黄丁伟说:“每次其他地方来湖州交流与学习的团队都会问我们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央层面给了湖州哪些支持。但说实话,部委层面除央行货币政策、银保监会监管政策外,确实没有给我们直接的资金补助,我们都是自掏腰包,比如每年10个亿的绿色金改专项资金,都是湖州自己出。” 首批绿色金改试验区的身份,更大的意义在于先行先试的权利和义务,无论货币政策,还是监管,或者金融机构等,各方都需要在几乎为零的基础上,边走边看。货币政策方面,人民银行湖州市中心支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湖州在货币政策工具大框架下,基于本地绿色金改现实,从2017年开始,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积极引导法人银行机构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此外,湖州市中支于2018年起率先构建了绿色信贷业绩评估体系,引导和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提升绿色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能力,为后期统一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提供了湖州经验。目前,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已在全国开展。对于环境信息披露,央行在去年下发《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试行)》的基础上,今年明确了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以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环境信息披露和穿透管理,更好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这项工作今年在市金融办、人民银行、银保监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正在全市银行机构中分层分类开展。监管政策方面,湖州银保监分局自2016年开始建立了绿色银行监管评价制度,采用“标准+弹性”评分每年对银行开展绿色银行评级,评级结果直接与差异化的监管措施(比如评优评选、机构准入、财政激励)挂钩,该评价体系从组织管理、机制、流程及经营目标4个维度,设立了25项的评价指标。徐华君认为该评价体系全国率先探索,为全国性开展绿色银行监管评价做了很好的经验积累。对于信息披露与管理,湖州银保监分局全国率先制定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三年规划(2019-2021)》,制定了环境信息披露框架,覆盖辖内19家100亿元资产规模以上的银行机构。2020年湖州市正式成为中英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小组“13+1”体系中的唯一城市成员单位。2021年,在原有基础上,将环境信息披露的机构扩展至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全国率先探索编制保险业环境信息披露框架,由人保财险进行试点。各种尝试不一而足。基于人民银行与银保监的引导与推动,金融办则需要协调地方资源,比如地方财政,包括财政存款的竞争性存放,以及对机构成绩的财政性奖励。根据2017年湖州市政府出台的绿色金融改革政策意见,每年有10亿财政资金专项支持绿色金改,此外,湖州还建立了差别化的绿色贷款贴息机制和“兜底式”的绿色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按照融资主体绿色等级,分别给予12%、9%、6%的贷款贴息。截至2020年末,已累计为269家绿色企业(项目)贴息3139.69万元。通过协调各方资源,湖州金融办也编织了一张数据网。打开湖州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官网,“绿贷通”、“绿信通”与“绿融通”三位一体,构成融资、贷款、评级一套绿色闭环。“浙江在数字化改革方面较为全面,创立三大平台就是为解决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企业提交需求,银行在线服务,政府在中间一级一级打包数据。目前共有42个部门的数据,86个接口。”黄丁伟表示,截至目前,“绿贷通”平台已累计为近2.2万家企业提供超过2200亿元的银行授信;“绿融通”平台已为107个项目提供了近100亿元的融资支持;“绿融通”平台已为超过一千家企业、一百个项目进行了绿色评定。
银企的机会
尽管没有资金上的直接扶持,但几年下来,黄丁伟认为“试验区的牌子用活就受益,近年湖州新增贷款量投放上千亿,而获批试验区之前,2016年仅为222.6亿元。新增投放是之前的三四倍。如今到湖州来,大多会感觉银行对绿色金融发自内心的积极性。一因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二因监管配套措施。”比如作为本土银行,湖州银行早已成立一级绿色金融部,以体现其战略看重。湖州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方夏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资金体量大,能撬动一定量的绿色项目,但若要下沉到地区,政策性银行有一定局限性的。所以湖州银行与其做互补,发挥各自长处。”对于绿色金融,湖州银行进行了相应的IT系统搭建,包括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大数据,方夏莹说,“此外,湖州银行根据每个工业、制造业等企业自身情况与特点授信。环境效益测算方面,湖州银行在后台系统里开发了一套系统,可以对项目进行量化分析。我们希望低碳理念能够真正成为湖州银行的本位。” 一向在绿色金融领域着力颇多的兴业银行自然也有所作为。兴业银行湖州分行行长宋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我们分行在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累计投入超300亿元。截至2021年3月末,绿色融资余额达165.5亿元。同时,湖州作为全国首个唯一的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截至2021年3月末,我行已投放绿色建筑项目贷款26亿元,同时撬动保险公司为湖州城投CBD绿色建筑项目提供14.5亿元融资支持。”各机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如农业银行湖州分行建立了绿色EVA定价机制,创新开发了“绿色企业(项目)系列贷”;南浔银行打出全国第一家绿色支行这一招牌,对绿色贷款执行同类同档下浮10%的利率优惠;而泰隆银行湖州分行推出“绿色水运贷”,支持项目内船户安装一体化污水存储柜,避免船内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促进湖州市内河水运绿色转型。压力测试也是绿色金改应有之义。比如经与中央财经大学合作,2020年兴业银行在湖州开启了气候与环境风险压力测试。 “本次压力测试以我们分行近年来投放的所有绿色建筑项目为测试样本。”宋靖说,希望通过环境风险评估,多角度了解绿色建筑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机遇和风险,同时研究房地产调控下这一行业未来的资产配置策略。依据上述压力测试与近年来的工作总结,兴业湖州分行未来的着重点将在内部的低碳化运营和信贷资产向低碳领域倾斜两大方向。湖州银行今后的工作重点则是绿色科技、绿色产品创新与风控。方夏莹说,“我们会更为注重量化分析对投资效益进行测算,同时加快绿色科研计划。”主营光伏的江苏爱康科技公司投融资中心总监黄玉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爱康自2018年就开始与浙江政府合作,在湖州长兴成立了绿色的产业制造园,生产光伏异质结电池及组件。“在园区里,申请贷款相对宽松。对于制造企业而言,金融的支持至关重要,因前期固定资产投入大,民营企业前期压力更大,若无政策支持,光靠企业自身投入,会占用企业很多现金流,不利于生产经营的快速扩张。” “企业在绿色金改下受益不少。”主营环保能源、健康休闲、金融投资等产业的美欣达集团总裁芮勇告诉记者,不论从贷款利率,还是放贷速度看,企业都是受益的。“从自身角度出发,银行要考虑贷款结构里绿色贷款所占比重,叠加政策东风,银行得以以更为优惠的方式支持企业的绿色项目。绿色金改前,银行贷款更多是一种市场化行为,即价高者得。而绿色金改后,企业能以更优惠的利率拿到贷款。对于绿色环保类企业来说,此前约7%的企业贷款利率在绿色金改下已下降至约4%左右。”
还有哪些短板?
不过从21世纪经济报道走访来看,当前湖州绿色金改主要的落地实施机构为银行,非银金融机构仍是短板。除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江苏爱康科技公司也一直希望在湖州能到金融租赁的支持,以便以设备租赁的方式,解决更长期限的资金短板问题。不过,截至目前,湖州当地尚未有金融租赁法人机构。且实际上,金融租赁、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理解以及业务落地,与银行都有较大差距。保险亦然。湖州银保监分局副局长蓝春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相对于绿色融资而言,绿色保险起步较晚,需要进一步推进,湖州市正在起草相关实施方案,力争成为长三角绿色保险创新实践基地。”蓝春锋所提的实施方案,是由湖州银保监分局牵头起草的,旨在通过深化绿色保险创新实践,推进辖内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具体来讲,就是要率先构建区域绿色保险统计制度,率先探索区域绿色保险标准体系,率先建立绿色保险监管评价机制,加快推进绿色银保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绿色保险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引进绿色保险专业机构,创新环境责任险、绿色建筑险、绿色农业险、低碳系列险,丰富绿色保险产品体系,引导险资投向绿色产业。据了解,保险领域相对突出的金改实践是环境污染责任险。湖州市生态环境局童丽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环境污染责任险在十二五时期就有展开,2018年市政府出台《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明确要求在重点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年来,全市投保企业547家次,提供保险保障7.42亿元;投保范围已覆盖全市重点行业和水环境、土壤环境重点管理企业。2019年,以地方标准形式正式发布实施《湖州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为全国首个“绿色保险”市级地方标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湖州市绿色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保险机制融入监管体系,逐步形成“保险+服务+监管+防范”的环责险“湖州模式”。保险公司先与企业对接,之后委托第三方对企业体检,并发布勘探报告。报告依照结果将企业按照污染风险等级依次分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中风险、较高风险及高风险5个等级,根据不同等级,排除企业全部潜在及显性环境隐患,并根据评级不同,企业享有不同比例的补助。对低风险、一般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企业分别按其当年缴纳保费的50%、45%、40%、35%和30%进行补助,最高补助额度可达50%。童丽华认为,环境污染责任险成效明显,“几年排查下来,环境隐患逐年减少,五个风险等级现已降至三个,高风险和较高风险企业隐患全部消除;有效降低了企业环境风险、减轻企业负担。”与之同时,湖州市环境质量持续提升:PM2.5浓度由2015年的74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26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一;自2017年开始全市县控以上地表水100%实现Ⅲ类及以上水质;入太湖断面水质连续13年保持Ⅲ类以上。宋靖认为,要力推绿色金融发展,还需要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比如对绿色金融做的好的机构,加大如招投标等资源倾斜的幅度等,“其次也要提升绿色贷款不良率容忍度,出台反向激励机制,同时向银行开放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绿色建筑等绿色项目信息,缓解银行在绿色金融展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在相关环保信息、降碳数据获取方面的经营成本。”方夏莹认同上述建议的同时,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绿色金融内涵与焦点变化很大,建议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运用中予以体现,以推动银行更为统筹规划绿色金融的发展。另外,目前湖州绿色金改主要以激励为主,缺惩罚性措施,但要充分调动起银行等机构的积极性,仅50万元的财政奖励效力似乎又不够(兴业银行、湖州银行均因绿色金改有成效而获得过财政奖励)。对此,黄丁伟解释称,“尽管目前在奖惩方面较为偏重奖励,但约束也有。环境信息披露就可视之为一个很强的约束,将其以一定权重纳入监管评级能有效约束机构行为。此外,在绿色融资项目贷款用途上,也设计了针对合规风险的监管措施。”
下一个目标
绿色金改进入第五个年头,各方体会尤为深刻的是,部门协同的重要性,湖州金改走在前列与当地金融办、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三方合力不无关系。“我们一开始就明确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由金融办协调,人民银行、银保监分局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主动担当作为,形成合力。”蓝春锋说。三部门合力下,项目推进顺理成章。比如,湖州三部门编制了全国首个地方性绿色融资主体认定评价方法体系,以人总行、银保监会、国家发改委相关指引为编制依据,从环境气候影响(E)、社会责任表现(S)、公司治理水平(G)、地方可持续发展导向(L)四个维度24项指标,构建了ESG-L评价模型,对绿色融资主体进行认定评价。上线两年多来,已评定绿色融资企业763家、绿色融资项目98个。“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大家参与绿色金融的热情更高了,机构的主动性也进一步增强,上级分支机构更加重视了,更多的试点同时也在向湖州倾斜,从思考的深度与工作举措都更深入了,工作重点也做了相应调整。”黄丁伟说。 方夏莹今年明显感觉到的变化则是银行绿色业务由以往注重生态治理,较少强调经济发展,转变为生态与经济并举。压力也随之而来。“今年对绿色金融的重视程度与往年大不同,工作强度骤然加大。”黄丁伟说,“一是因为北京、重庆等超级玩家进场,给湖州带来不小的压力;二是今年起,工作内容与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绿色金改进行了差不多4年,突然发现有些工作需要重新开始,与之配套的一套标准、工具都要再打磨。黄丁伟所指的不同,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工作重点的再调整,也因此,毫不掩饰对广东绿色金改的羡慕:“从交易量与交易程度看,广东碳交所做的最好,也最为活跃,碳交易体制堪称完善,为全国首位。”而湖州既有的绿色金改重点却不包括这一点,但这一点,又是不少企业的诉求重点。芮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用了很大篇幅去谈及对当前碳交易市场存在的一些制度和技术障碍,以及从从事环保的企业角度看,对碳交易市场的期许。“目前北京、广州等地有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浙江没有。经测算,如果我们公司将碳排放权进行交易,每年可(至少)增加约1个亿的利润。”芮勇说。不过黄丁伟也自信湖州取得的成绩:“在各机构、各领域目标不同的情况下,湖州政府通过部门协调、资源整合实现了多目标。我欣慰的是,这几年资金确确实实地投入进绿色金融部门,并非一股脑涌进房地产及地方政府平台。”立足新发展阶段,当下的湖州也有了更高的目标。据湖州市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湖州将围绕“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快碳金融机制创新,推进碳中和银行建设,努力把湖州打造成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