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绿金案例 > 国内案例

连载 |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汇编:第一部分 绿色金融创新支持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2021-03-15   

....

本文节选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汇编》第一部分

编辑说明
20176月以来,六省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形成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并且已经具备复制推广条件。20201月,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第二次联席会议上,各试验区对部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进行了充分讨论。为便于各地相互学习借鉴典型经验,我们共搜集典型案例52个,按照五大主题分类整理,每个部分均包括一篇评述和若干篇典型案例。
第一部分的主题为“绿色金融创新支持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包含典型案例14个。主要介绍绿色金融支持经济低碳发展,通过金融手段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调整清洁能源结构,支持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减缓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经验。

第一部分 绿色金融创新支持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绿色发展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优势,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既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发展共性问题、同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行动。
绿色产业是指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碳排放量最小化或无碳化的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碳等特征。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把绿色产业分为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六大类。实践中,这些领域往往因环境因素的外部性带来了明显的市场失灵,资本等要素往往不愿意参与其中。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相关产品,以及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政策能够“内化”环境因素的外部性,以市场化方式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综合性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充分发挥各地区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以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多措并举,强化金融机构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金融支持。广州市花都区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优势,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绿色领域的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尽早复工。广州市花都区作为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社会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精准助力疫情防控,有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当前,在财政补贴缩减的形势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由国家政策主导转变为市场需求主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广州试验区花都核心区,建设银行花都分行创新了“绿色租融保”业务模式,支持广州新能源公交车置换。建设银行花都分行采用一次性买断租赁公司对公交公司应收账款的方式,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降低了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实现了在全口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开展跨境融资业务,成功为广州市公交集团3138辆新能源公交车置换提供了兼具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融资方案。兴业银行赣州分行创新融资风控举措,有效控制环境风险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结合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资金密集型特点,引入产业引导基金作为风险缓释基金,采用政府财政贴息和银行利率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采用“股权投资+贷款融资”的商投结合方式撬动大额资金,满足项目融资需求。银企合作实施赤道原则和第三方评估及监督机制,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提供了可行方式。建设银行花都分行创设“电桩融”产品,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场建设。建设银行花都分行针对充电桩建设遭遇资金瓶颈、车桩配比缺口巨大的情况,创新提供“电桩融”专属贷款产品,为充电站建设提供前端资金支持。该产品利用充电桩运营收费权作为抵质押物,充分运用充电站场银行结算大数据,在对未来运营收费进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发放信用贷款,有效解决了充电站场因缺乏经营收入数据和有效抵押物而无法融资的困境,克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建设银行花都分行的“绿色e销通”业务模式,可依托与东风日产的购车交易获得快速融资,全流程线上操作,无需往返银行。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其综合利用和转化技术,既是推动新能源生产和构筑国家能源新体系的关键,也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举措。绿色金融有助于解决清洁能源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因素不可预知等问题,提供与清洁能源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供给。浙江衢州发挥“银行+担保+保险”合力,支持农村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家庭光伏专项分期业务”充分发挥了各方业务专长和优势,形成推动农村光伏发展的可持续金融支持模式。衢州正大融资担保公司负责为申请融资的农户提供担保,工商银行衢州市分行根据担保为农户发放贷款,保险公司为贷款期间内的电站非人为破坏因素承保,为2000多户农村家庭解决了光伏融资难题。工商银行昌吉州分行开发数字信用凭据融资业务,助力智能电网产品和装备制造。由于特变电工具有业务领域众多、产业链长、资金支付结算规模大的特点,工商银行昌吉州分行针对上游供应商融资难和结算难的问题,开发了具有支付安全、可拆分流转、手续简单等特点融资产品,丰富了供应链业务应用场景,提升了绿色制造企业的同业竞争力。
生态农业既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能减少污染和增强固碳固氮效果,促进生态平衡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资金支持。广州市基于林业碳汇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助力环境改善和精准扶贫。广州市结合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1],选择具备资质的试点机构项目,依据广东省出台的森林保护和森林经营的方法学开展林业碳普惠减排量计算,由第三方机构出具碳普惠减排量核证报告,并由省级碳普惠主管部门批复省级碳普惠减排量。在此基础上,项目业主代表拥有林权的农户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展碳普惠减排量交易。通过交易,农户获得碳汇收益,控排企业则可将碳普惠减排量用于抵消自身产生的碳排放,实现了生态保护和农户增收的双赢。
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属于经济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收益率偏低、资金回收期长等特征。传统金融工具往往存在期限错配、风险应对不足等问题。绿色金融遵循责任投资原则,能够为周期长、经济回报偏低的绿色交通项目提供针对性金融支持,并通过有效的产品服务创新,实现环境效益外部性的内生化。兴业银行广州分行创新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服务,以轨道交通客运费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帮助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注册并成功发行了50亿元国内首单“绿色发行主体、绿色资金用途、绿色基础资产”的资产支持票据产品(ABN),创下2018年以来全市场AAA级企业同期限证券化产品发行利率最低的纪录,有力支持了粤港澳大湾区清洁交通产业发展和互联互通。
融资难、融资贵是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绿色金融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择优将资金注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企业,为小微企业突破融资瓶颈提供了可行路径。这既有力地推动了小微企业绿色转型,也为小微企业提高融资可得性和提升经营绩效提供了契机。广东股权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与担保机构、市场机构和国有金控平台合作,创设“绿色可转换为股票(股权)的公司债券”,推动地方金控平台选择当地优质绿色企业以可转债形式对接融资,实现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全链条覆盖。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是当今工业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导致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支持清洁供暖和碳汇产品,能够有效的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贵安新区运用绿色资产证券化方式,支持清洁供暖和助力清洁能源发展。针对生态环保项目都是重资产投资,具有投资额度大、收益回收期长的特点,建设银行运用项目资产与企业负债隔离的方式提前变现,降低融资成本,为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建设绿色项目探索出一条通过盘活已有绿色资产未来收益为融资途径的新方式。贵安新区采用单株碳汇精准扶贫方法,实现绿色扶贫与生态补偿相结合。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是把绿色金融与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脱贫攻坚融为一体的创新尝试,对于相对贫困但生态环境资源富裕的地区,具有较好的可复制可推广价值。长兴农商行创新担保方式,推出“轻纺行业转型升级贷”,企业可采用信用、保证、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方式获取信贷。截至目前,长兴农商行已为28户轻纺企业授信金额1.84亿元,有效解决了轻纺企业转型初期的融资担保问题。
可见,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一系列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创新,不断满足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在经济效益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绿色投融资中存在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和产品工具不足等问题,吸引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和“一村万树”绿色期权创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效提高了村集体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小微绿色金融债的成功发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绿色领域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效助力了小微企业发展。
在环境效益方面,绿色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发展绿色金融、践行责任投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自发选择。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一系列创新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为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有效提升了中国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能力。如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通过金融创新增加了森林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增强了绿色植被的固碳作用,减少了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绿色金融对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发展的创新支持,有力推动了能源结构转型,降低了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了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了新动力。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探索创新,为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未来还要从多方面进一步构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多元化、多层次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着力提升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有盈利空间和较好回报的绿色产业领域,政府要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加强监督管理等方式,营造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为绿色金融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引导更多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本向绿色产业配置,提升金融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外部性显著、半公益性质的绿色产业领域,应通过政策制度、激励机制和产品工具的创新,形成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合力,实现环境外部性的有效内生化,使得在传统金融框架下商业价值和财务可持续性不佳的绿色产业项目投资回报率得以提升,具备市场化融资的能力;在坚持市场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之下,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综合地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产业基金、绿色担保、绿色补偿基金等产品和工具,广泛调动各种金融资源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二是制定统一标准,着力构建绿色金融标准化体系。按照“急用先行、先行先试、国际接轨”的原则,推进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积极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标统一,打消国际投资者对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和产品的质疑,打破绿色资本跨境流动障碍,逐步构建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扫清障碍。
三是聚焦核心任务,加强责任投资意识和推动ESG投资发展。鼓励投资者和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和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积极建立符合绿色投资或ESG投资规范的长效机制。在投资中进一步完善ESG策略的体系建设,构建ESG评估和投资体系,将ESG因子整合到非标、债券、权益等各类投资的投研决策过程中,同时将ESG作为重要的风险因子纳入风控体系。动员各类资本尤其是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产业项目建设,提升经济主体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形成对经济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助力生态改善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能力的提升。

[1]碳普惠制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