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监管层传递出引导绿色金融发展的新信号。央行不久前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明确,研究探索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体系。
牵一发动全身。尚未涉足这一领域的银行开始瞄准绿色金融作为转型布局的切入点。“不能等别人的树都栽好了,才想要来摘果子。”一位股份制银行的新兴行业事业部总经理告诉记者,目前该行正计划开辟绿色金融业务。
过去一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从2015年的全球占比3%升至2016年的40%,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绿债市场。但是,绿色“生意”并不好做。对于银行而言,发展绿色信贷前期需投入大量人力、业务资源和绩效奖励,甚至压低贷款利率。而从投资者来看,目前可供投资的绿色资产稀少、流动性较低、收益率不高,成本收益仍需考量。
“绿色通道”加速绿色金融市场增长
在厦门安溪县南部地区两镇交界的山丘上,错落有致地矗立着21根风电桩。直径长达115米的风机叶片缓缓转动,捕捉周边500米以内吹过的山风。叶片旋转一圈,发电1.9度,按照0.61元/度的标杆电价,可获得国网福建电力公司支付的1.159元上网电费。
两年前,这座安溪青洋风电场项目选址建厂之初,当地还是一片荒废的山头。按照规划,项目总投资额需4.41亿元,扣除已有工程项目资金,仍存在3.53亿元的缺口。对于注册资本2000万元的华电(安溪)新能源公司来说,资金压力巨大。
经过赤道原则评审、风险和信用等多项评估,兴业银行为其开辟了“绿色通道”,采取了建设期信用免担保、建成后以上网电费收费权质押担保的方式,于去年批复了15年期限的3.53亿元的绿色信贷额度。
“现在运营情况是超出预期的,每年大概能有1.1亿元电费收入。”该风电场负责人告诉记者。风电场项目二期已在计划中,兴业银行又提供了信用免担保的1.5亿元融资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15年。
像这样的绿色项目融资已经成为兴业银行近年来信贷结构调整的发力点。截至2017年10月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到6603亿元。实际上,银行业信贷结构也主动开始向绿色产业调整。包括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都设立了绿色金融专业部门和团队,汇集体系内各项资源向绿色金融转型。
首先在信贷额度和审批上,“为绿色项目安排专项贷款规模,今年在信贷规模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仍优先支持绿色项目的投放。”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巫天晓告诉记者,兴业银行在审批上扩大绿色项目授权,让绿色业务重心下沉、权限下放,优化流程加快项目审批。
其次在利率设计上,“为满足更多中小绿色产业项目业主的融资需求,相对于普通贷款,绿色信贷会在利率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浦发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得益于监管层的审核绿色通道设立、相关指标限制放宽等鼓励措施,绿色金融市场上的另一大主要融资工具——绿色债券市场也保持高速增长。穆迪报告显示,中国在最近两个季度的绿债发行规模都居于全球首位。根据Wind统计,目前全国已累计发行绿色债券逾5130亿元。
“按中债登的估算,如果把2016之前发行的符合绿债目录的债券也算进来,目前广义的绿债存量规模有2万多亿元。”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告诉记者。
短期收益率不高 更看重未来可持续发展
尽管未来绿色产业潜能巨大,但不得不承认,当前绿色金融市场更多依靠的是“情怀”,金融机构短期仍面临投入产出的博弈。以发行绿色债券为例,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记者指出:“发行绿债需要额外的绿色认证费用,增加了发行成本。再加上银行募集的绿色资金只能投向绿色产业领域,限制了资金在其他可能用途上的收益率,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不足。”
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前期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业务资源,甚至压低贷款利率。有绿色企业主告诉记者,外部信用评级较低而难以发债的中小型企业可以走银行绿色授信的渠道,有不少是无抵押即获得低于同类贷款的优惠利率。企业从中获益,但这对银行的成本和风险控制是一大考验。
从投资人角度来看,一方面,绿色债券的收益率并不高。今年以来,随着市场利率上行,绿色债券发行利率也水涨船高,基本靠近市场价发行,但整体仍低于同类债券10个基点左右。
“目前绿债市场发展的瓶颈主要还是发行量不够,未来再增加几倍的发行量,提升可得性和流动性,本身就会创造对绿债的需求。”马骏表示,我国投资者已经具有一定的绿色投资偏好,或者看好未来绿色资产的收益率。同时,市场也正在证明绿色资产的违约率更低。截至2016年6月,全国绿色信贷不良率0.41%,远低于同期贷款总体不良率1.75%的水平。相比之下,涉及落后产能、环境违法违规、安全风险问题的企业,其贷款不良率都超过4%。
“目前国内尚未培育出专业绿色投资机构,与其他普通债券的投资机构无明显区别。”中诚信副总裁沈双波告诉记者,绿债利率区别不明显,绿色认证的程序尤其是持续期内的信息披露不及时、不透明仍是阻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一些公募等非银金融机构主动认购绿色债券的积极性较小,主要因其流动性差和收益率不够高,绿色标准、市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统一完善。
另一方面,目前可供投资的绿色资产偏少。根据Wind统计,截至目前,与整个债券市场近74万亿元的存量规模相比,4094亿元的绿债余额仅占0.55%,实属“冷门品种”。即便扩大到全球范围,可供投资的绿色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量权重也偏低。
对于银行而言,发展绿色金融看重的并非短期利益,而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注重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平衡。”巫天晓表示。
前述股份制银行的新兴行业事业部总经理也表示,可能绿色金融的初期经营效益不一定好,但看重的是未来发展潜力。银行应该顺应大势,作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尽快进入行业,树立绿色品牌。
银行押注的是绿色产业巨大的成长空间。浦发银行专业人士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每年在绿色产业中的投资将超过6000亿美元,绿色产业有望成为支柱产业。发展绿色金融也是商业银行未来结构转型、稳健经营的重要手段。
制度激励带动新一轮发展
下一步,绿色金融市场的继续扩容仍需政策制度进一步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去年,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已绘就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蓝图,并提出探索将绿色信贷纳入MPA。此外,发改委、证监会也曾提出政府投资补助、担保补贴、财政补贴、债券贴息、基金注资等激励政策。
不过,当前“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尚未落地。“绿色融资一般期限都比较长,需要长期资金才能有效对接。因此为绿色金融达到一定水平的机构定向降准,是当下最为便捷可行的政策选择。”鲁政委指出,长期来看,应明确绿色债权优先受偿地位,以降低绿色投资风险,同时,适当调低绿色金融资产的风险资本占用。
也有银行业人士呼吁,希望能够进一步在绿色金融的资产拨备、准备金率、贷款额度和利税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从而激发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内生动力。
对于目前央行、银监会和发改委之间绿色项目认定不统一的问题,马骏表示:“预计全国统一的绿色债券目录明年就会推出。”他预期,包括绿债在内的绿金市场未来将快速扩张,投资者的市场参与结构也将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