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绿金动态

人行研究局绿色金融动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助力“青山”变“金山” ──以绿色金融支持江西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例

2021-02-20   

....

绿色金融动态
2021年第2期(总第57期)
2021年2月7日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助力“青山”变“金山”
──以绿色金融支持江西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例



一、江西推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明显成效

江西是我国林业资源大省,全省林业用地1.6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4.2%,其中集体林地1.37亿亩,占林业用地的85%;活立木蓄积量4.9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3.1%。2005年以来,江西开展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省开展林地登记发证1.57亿亩,发放林权证642万本,产权明晰率达98.5%。全省林业总产值突破51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为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江西出台多项金融服务,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持续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自2007年江西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以来,各金融机构已累计发放贷款250余亿元,现有贷款余额80亿元。二是率先落地林权收益权抵押贷款。至2020年底,已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1亿元、贷款余额8亿元,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62.7万亩,惠及建档贫困户2000余人。三是择优开展林农经营权信用贷款。2020年累计向451户有贷款需求的林农发放5111万元信用贷款,年末贷款余额4118万元,带动约2000人就业,惠及林业种植面积1.3万亩。

二、江西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做法

一是搭建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引进金融科技企业开发了全国首个面向农民和林企的省级林业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政银协同服务、林业信用评价等机制,有效解决了虚评高估、信息不对称、流转处置难、银行贷款信心不足等问题。目前,该平台运用大数据手段已建立了涉及300多万户林农、5000余家林业企业资产的林业大数据。除此之外,江西探索筹建了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林业要素交易平台,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等业务奠定基础。

二是开发林农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江西依托林业金融服务平台政银协同服务机制和信用大数据,以相应规则建立了林业专项评分卡对林农进行快速评价,形成林农数据的规范标准。在此基础上,协同建设银行、网商银行开发了“林农快贷”和“网商林贷”等全线上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产品,可通过手机银行在线申请,随借随还、按日计息。截至目前,筛选出符合林农快贷基本条件的林农数量为42.48万人,占全省林农总数的12.49%,人均林地面积为58.80亩,人均林农快贷预授信额度为1.4万元,单户上限为30万元。

三是利用森林赎买实现资源集约增值。江西利用投资公司森林赎买方式,将原本管理分散、经营粗放的林权予以集中,有效实现资源集约增值。具体步骤为:一是公司以合理价格赎买林农手中分散的林权并集中收储;二是投资公司将农户林权置换成公司林权作为抵押,并由县城投提供保证担保;三是公司委托专业机构实施规模化、科学化经营管理;四是公司将林权转化为资产。如江西大觉山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资溪县森林赎买项目贷款承贷主体,向农户集中收储了大量林权。农行资溪县支行结合林权面积、种植树种、林木生长周期等确定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首期授信项目贷款9800万元,已发放7700万元,期限15年(宽限期3年)。

四是创新林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探索采用“足额林权抵押担保+市级风险准备金+项目林权排他性承诺+林权保险”模式实现林权抵押贷款,让规模化的用资需求得以满足。如吉安市国家储备林基地作为江西省首个国家储备林融资建设项目,涉及吉安市33个国有林场。该项目将新造、改培、抚育240万亩国家储备林,并将建设大量的机耕道、消防、生物防治、资源监测和科技推广等配套体系。省国开行向吉安市绿庐陵农林投资有限公司提供了长达25年(宽限期8年)的67亿元大额授信,由公司承担统贷统还责任,33家国有林场作为用款人负责国家储备林建设。

三、江西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几点经验

(一)优先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推进机制

江西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主要路径在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创新政策、协调各方、明确规则,充分发挥当地农林水等生态优势吸引投资,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等资源配置到绿色经济领域。实践中,生态产品形态多样、标准不一,其价值实现并无统一的操作模式,但共性特征在于地方政府组织有力、牵头引导、一案一策。因此,应高度重视“政府主导”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关键作用。

(二)创新建立“产品设计-风险管控-技术支撑”的实现路径

优化产品设计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首要环节,能够使其达到“明确承贷主体、界定信贷投向、限定贷款额度、严格把控风险”等要求。接下来,通过赎买、托管、租赁、合作等方式分离生态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而对碎片化、零星化生态资源进行集约化整合利用。再次,按照市场化原则,将其注入到收储、运营等市场主体,转化为具有稳定现金流的活的资产,并打通生态产品“资源-资产-资金”融资渠道,推动生态产业链与金融链融合。在此过程中,利用行业大数据能够快速找到优质林农,为探索无抵押无担保普惠型信贷找到新方法。与此同时,借鉴和参照现有成熟的授信尽职免责及不良贷款容忍度制度,有利于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容错度。

(三)稳妥建立“信贷投入-风险补偿-保险兜底”的保障体系

金融机构应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授信政策、内部资源配置、资金转移定价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支持。银行业应发挥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各类绿色信贷专属产品,综合运用好投贷联动、投信联动等方式。与此同时,要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投入财政风险补偿金和财政资金补贴,让金融机构吃上“定心丸”。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以地方生态基础、生态环保投入以及生态价值为核定参考,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充分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尽可能分散和降低资金投入的风险。

                            (人民银行南昌中支供稿)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