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绿金案例 > 国际案例

崛起中的英国绿色智慧城市

2017-05-24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绿色金融频道  

在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里,首都伦敦曾同样面对人口和资源过度聚集带来的多方面挑战。英国政府很早就开始在首都经济辐射带内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城,分担人口压力并承接部分产业发展功能,同时以新城为“试验田”推动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新华社记者张家伟

伦敦(CNFIN.COM/ XINHUA08.COM)--大规模城市化让亚洲、南美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核心城市承受巨大人口压力。在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里,首都伦敦曾同样面对人口和资源过度聚集带来的多方面挑战。英国政府很早就开始在首都经济辐射带内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城,分担人口压力并承接部分产业发展功能,同时以新城为“试验田”推动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新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城

英国政府在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不断探索在伦敦周边建设新城来缓解人口和经济发展压力。这段时期也正是英国所谓的“新城建设运动”。最终有多座新城拔地而起,米尔顿凯恩斯就是其中一个。

经过50年的发展,米尔顿凯恩斯已成为英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出色代表。这个位于伦敦西北72公里处的新城本身占据很大的位置优势——离首都距离适中,还在剑桥和牛津两个大学城中间,形成一个所谓的“剑桥-米尔顿凯恩斯-牛津弧形地带”。这一区域聚集了大量科研人才和科技创新企业,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米尔顿凯恩斯从当初几个小村庄发展到如今人口近27万的城市,三分之一的就业岗位来自知识密集型产业,高于英国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这个城市拥有的创业公司数量在英国排前三。

小城市的“大城市病”

然而,尽管有伦敦等大城市的经验教训在前,米尔顿凯恩斯的早期规划仍走了弯路。

据英国政府下属的“未来城市发展机构”介绍,最初的城市规划还是偏向传统的以车辆为核心的交通体系,并且将城区简单地按工作、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但决策者们后来意识到这无助解决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后出现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简单的功能区域分割会导致一些城区白天有如空城,另一部分区域则人流过度集中,加剧交通和尾气排放污染等问题。

米尔顿凯恩斯市政委员会负责未来发展战略的官员杰夫·斯内尔森告诉新华社记者,城市快速发展带来不少挑战,其中一个焦点问题就是交通堵塞,这也是由于当初的交通体系是围绕汽车来建立,因此“我们引入`智慧城市’规划来缓解这个问题,鼓励公共交通出行、普及电动车等低排放交通工具的使用”。

智慧方案解决城市难题

目前人们理解的所谓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和通信等技术来提高城市服务的质量,减少资金和资源消耗,并且更加有效、活跃地与市民建立紧密关系的一种现代城市模式。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能够帮助解决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更好地管理供给和需求来改善城市服务。

在交通方面,米尔顿凯恩斯目前已推行了不少新措施。例如,城区两万个公共停车位安装了智能感应器,能监控车位使用情况。基于这些数据,市政当局已开始提供实时停车信息服务,当地居民利用智能手机上的专属应用就可随时看到目的地最新停车信息;更多传感器和监控装置会陆续在市区路面上安装,以便居民对整个交通情况一目了然。

此外,随着当局投资建设了大量电动车充电设施,该市注册的电动车数量近年来大幅增长。另一方面,米尔顿凯恩斯在无人驾驶技术发展上走在英国前列,2016年已开始在城区路面测试无人驾驶汽车。

这都只是建设绿色智慧城市的起步措施。目前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国际上还没有统一标准,各地都还在探索。但智慧城市的概念无论如何变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万物互联”,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如何综合利用海量数据。

“未来城市发展机构”首席信息技术官亚尔莫·埃斯凯利宁对新华社记者说,在下一波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城市本身需要扮演一个更主动的角色,让更多居民参与进来,并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帮助开发者和中小企业推出更具创新性的服务,比如以需求为导向的交通出行服务。

米尔顿凯恩斯智慧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项目就是城市数据中心。这个由市政当局管理的数据中心每天会把来自各方面的海量数据汇总并对公众开放,这包括能源、交通、供水等关键部门的基础网络数据、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感应器数据(包括天气、污染、停车等监控装置)、卫星数据、社交媒体以及相关的智能手机应用数据等。自2016年以来,在市政当局监管下,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能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获取这个数据中心汇总的匿名数据资源,用于教育、科研、开发新技术和服务方案来解决城市建设遇到的挑战。

埃斯凯利宁说,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应用和创新,仅仅依靠政府难以实现,因此前者有必要与企业展开更加系统性的合作,共享信息,共同开发解决方案;同时,要实现这种合作,政府也有必要更深入理解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投资和商业模式。

关于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他说,目前还缺乏统一标准来支持相关技术解决方案在多个城市大规模部署,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主要国家应该展开合作,推动这一领域内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标准,加速技术普及。(完)

通知公告